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上如何做到精讲精练

(2011-12-19 20:20:24)
标签:

杂谈

                                 课堂上如何做到精讲精练

    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地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学优生也很难做到,但老师在讲课的时又必须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身上。这就需要老师有效调动课堂,引起孩子的注意。
    对于学优生,大多聪明的男孩很好动,要想抓住他们的思维就必须给他留有悬念,吸引他却也不能令他沾沾自喜。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做。由于他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他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他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另外就是还要注意留给学优生可展示的舞台,一方面,启发其他孩子的思维,另一方面,满足学优生一份小小的成就感,虚荣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中等生是学生中的主力军,他们从不或很少扰乱课堂纪律,安安静静的很容易被老师所忽略。对于这些孩子,多数情况下,我会用眼睛与他们交流,或用巡视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发现他们走神了,会及时叫起回答某个问题。对于他们,我觉得不需要咄咄逼人,只需要适时地提醒;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跳一跳够得着是最好的结果。这样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及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地进步。除了这些之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还要注意说话的语气,争取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后的辅导中,更需要加倍的耐心,不管有多着急,多失望,多沮丧,都要忍住,都要耐住性子。一句泄气的话,可能会把所有的努力都抹煞掉。
    除了这些,还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是人之的天性,我会适时开展竞赛活动,如随堂的小测试,拓展方舟的积累等。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异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争强好胜虽是孩子的天性,但由于差异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会丧失斗志,这样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因此竞赛活动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针对部分孩子的,那么其他孩子则与老师一起扮演评委的角色。
  在关注学生的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一、吃透教材,掌握学生,确定讲练结合
    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学生学习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确定哪些内容需要讲,是详讲还是略讲,哪些知识需要练,是简练还是反复多练,只有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做到该讲则讲,宜多练的多练,做到胸中有数。
    二、把握重点、难点,注重精讲解疑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做到少讲精讲,让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多想。精讲就是要讲准,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使学生开窍,但又不能讲得过于简单,说理不透,使学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精讲可多可少,根据课文内容、知识深浅、学生的可接受性及领悟程度而定。精讲也要提取精华,语句要精练,分析要精辟,真正体现出“成在舌耕,功在思考”,不仅给学生“奉送真理”,而且让学生发现真理。
    三、加大多练力度,做到练中有讲
    课堂练习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好的学习品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是必须有而不可忽视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课堂练习,是根据当堂所授内容,及时练习巩固,也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小测验、口试,笔试等,让学生相互检查或者教师公布答案等多种形式努力促进学生的技能迁移,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课堂多练习不等于教师没事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细致观察,耐心指导,检查当堂练习有哪些成效,哪些方面还存在缺点错误。通过练习,克服错误,肯定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争取更大进步。
    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解疑者,在课堂上要根据认识规律、学情实际,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或师生共同活动剖析问题,达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之目的。要不失时机地抓好学生课堂训练,因为这是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调节课堂教学机制的重要手段。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尝试,而且要做到练中有讲,让学生醒悟,达到强化知识、熟练运用知识之目的。
    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向课外转移,发现并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变的宽泛,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由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他就会去猜想、就会去验证、就回去推理,就会去与人交流,从而使他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