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待细把江山图画&傅抱石

(2015-01-28 09:25:43)
标签:

美术展览

书画大家

参观记事

文章整理

老猴摄影

分类: 艺术欣赏

http://s16/mw690/002LxKHLzy6PwKT1xj64c&690

       新春伊始,中国美术馆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旨,举办了“待细把江山图画——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写生山水大展”。展览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傅抱石数次重要的写生活动。从1950年代初期的南京写生、1957年的东欧写生、1959年的韶山写生、1960年的二万三千里旅行写生、1961年的东北写生、1963年的浙江写生、1965年的江西写生六次重要的写生活动中精选了80件写生精品,较为全面的展现了这位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突破、对新题材的开拓以及对形式语言的探索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我国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美术理论家,“新金陵画派”创始人之一傅抱石先生于1904年10月5日出生于江西南昌市赐福巷,祖籍江西省新喻县。原名瑞麟,字庆远,号抱石斋主人。

       傅抱石早年于瓷器店学徒,自学篆刻、书画。1926年于江西省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留校执教,1933年东渡日本,于帝国美术学校攻读雕塑及东方美术史,兼习篆刻及中国绘画。1935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8年任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三厅秘书,从事抗日宣传。1940年复回中大任教。

 

       1949年后,历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江苏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印章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擅山水、人物画兼书法、篆刻及美术史论。壮年于各地写生,足迹遍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山水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与关山月合作)、《待细把江山图画》分别收藏于人民大会堂及中国美术馆。人物画作品有《九歌图》、《琵琶行》等。平生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画册多种,著有《石涛上人年谱》、《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山水人物画技法》、《中国美术年表》等。

 

       1965年9月29日因脑溢血病逝南京汉口路132号寓中,享年62岁。

 

       傅抱石对20世纪中国画最为突出贡献体现其在山水画上所取得的成就。他的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深远,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动人的诗情含义,因此总能耐人寻昧、引人深思。而他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充满激情、纵横潇洒、流畅自如,用笔纵横交错,用墨浑润苍茫。傅抱石早期山水以临摹为主,深受石涛艺术的影响。1933年,在徐悲鸿的帮助下赴日留学,受到日本画家竹内栖凤的影响,画面开始追求一种特殊的气氛:线条流畅潇洒、墨色丰富多变、泼墨和烘染技法等巧妙运用。

 

       1939年傅抱石入蜀,四川雄奇壮观的山水激发了他无限的创作激情,蜀中八年也是傅抱石山水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山水创作,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山水神情,以气取势、磅礴多姿、颇有深度。同时傅抱石也一变传统的笔墨皴法,以散峰、乱笔来表山石的结构,形成独特的“抱石皴”。其典型特点是:破笔散峰、万毫齐力、聚散分明、一气呵成。具体点讲,就是在运笔时施加压力,让笔锋揿倒,使笔肚甚至笔根触纸,再翻转笔杆,使笔毛自然散开,形成了独特的散锋开花笔形。

 

http://s10/mw690/002LxKHLzy6PJmChGuodc&690
       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回到南京,其山水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倡导写生创作,有东欧写生、二万三千里和东北三省写生艺术之旅。傅抱石与钱松喦、魏紫熙等人发起的二万三千里写生创作更是开创了“新金陵画派”的新风貌。傅抱石大胆尝试把传统技法带人实践写生创作中,努力冲破传统绘画思想和程式的束缚,力图创造出新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使画面更加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精神,完成了中国从旧山水画向新山水画的过渡,开辟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崭新时代。

 

       傅抱石人物画创作,大多以高士、仕女为题材,神情毕现、气质非凡。傅抱石笔下仕女风格继承晋唐,人物脸型丰腴,双额用淡墨勾轮廓,再用较深的墨画出较确切的线条,樱桃小口。双眸用细笔散锋描画出眼睑,再用淡墨色点出眼珠,用较深一些的墨点出瞳孔,感觉目光清澈,加上两道微弯却斜飞入鬓的眉毛更觉气质高贵,清气逼人。脸部用胭脂轻淡地染出脸晕,反映出傅拖石心中完美的仕女形象——体态轻盈、气质高贵、仪态大方、神情幽婉的古典美的体现。

 

       此外,傅抱石还在中国美术史论方面有着极高造诣,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先驱人物。他早在1925年就完成了他的《国画源流述概》,1929年又完成了《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傅抱石赴日留学攻读的也是东方美术史,是20世纪上半叶留学学习美术的留学生中唯一学习美术史的学者。回国后的傅抱石也一直在中央大学、国立艺专及后来的南京师范学院担任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和教学,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江苏省画院成立他担任院长止。傅抱石一生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完成了二百多万字的著述,主要著作有《国画源流述概》、《中国绘画变迁史纲》、《论顾恺之至荆浩山水画史问题》、《中国绘画理论》、《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的研究》、《石涛年谱稿》等。

 

       《待细把江山图画》是傅抱石晚年山水画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此作的构图和笔法与其在1960年创作的《漫游太华》和《西陵峡》两件作品颇为相似。画家以其独到的视角和创造力,将华山奇峭无伦、壁立千仞的雄姿呈现在我们面前,虽为方形构图,但画家将山峰伸出纸外,不留天空,以几缕云雾隔断山腰,虚实相生之间愈显华山遮天盖地、直插云霄的磅礴气势。此外,画家对树木、房屋、人物等细小配景的精细刻画亦同样反衬了华山的卓绝雄姿。笔法上,此作中画家的“抱石皴”臻至化境,散锋笔法得到充分施展。左侧山体着墨较多,干湿并用,潇洒恣肆,显出山峦的浑厚苍郁;右侧山体以潇洒灵动的干笔枯锋迅速写出,疏野而健劲;中部缭绕的烟云令画面倍显空灵。与高山石壁的磅礴气势相对的是前景中的林木村舍,画家以湿润浓墨信手点缀的细小精致,既使空间深远、景境辽阔,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些许宁静的诗意,使其更加意味无穷。设色上,此作大量运用淡赭,色与墨融为一体,沉着而大气。此图是傅抱石华山写生归来之作。1960年,傅抱石率江苏国画院的画家们到达华山,因体力原因,他未能登临山顶,只在山下青柯坪附近观华山之姿。虽未完整描绘华山全貌,但仍将华山险峻、奇崛的磅礴气象表现得呼之欲出。画家以辛弃疾的“待细把江山图画”作画题,充分表达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http://s15/mw690/002LxKHLzy6PwKZu3WCde&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