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剪纸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7-12-17 18:08:20)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小课题(剪纸课在小学美术教学 |
《剪纸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报告
在经过十个月的研究与汇总分析,总结了一下剪纸课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一点点小观点。
一、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在快乐中激发学生动手热情
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自信心,享受美术课程的“愉悦性”。
我对小学阶段涉及剪纸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制定剪纸教学的总目标及各学段的分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并结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玩性大,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暂等学情,构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尝试——观察发现——合作探究——启发引导——构思创作——多样评价的课堂教学流程,使孩子们真正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学期,我特意将《百变团花》、《多姿多彩的靠垫》、《剪纸中的阴刻阳刻》等教学内容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此时正值辞旧迎新之际,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用他们自己创作的作品装饰教室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成就感,也让剪纸这门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执教《百变团花》一课时,伴着《步步高》、《春节序曲》等背景音乐播放陕北剪纸的视频,展示多幅精美的团花,营造出欢欢喜喜过大年的节日氛围,一下子把孩子们带进了剪纸艺术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真正感悟到了团花的美,激发出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
执教《多姿多彩的靠垫》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中式、欧式、美式、现代、东南亚等不同风格的家装设计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靠垫的造型美、色彩美、图案美,感受靠垫设计为家居环境带来的变化,导入课题。
执教《剪纸中的阴刻阳刻》一课时,伴着欢快的音乐我播放动画,请出12生肖中的
“猴”,形态各异的生肖剪纸“猴”争相来给大家拜年,在浓浓的“年味”中,激发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喜爱。
执教《降落伞》一课时,借“高空跳伞”这项紧张刺激的极限运动,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对降落伞的探究兴趣。
执教《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时,借《蝴蝶妈妈》来导课。歌曲婉转的曲风会与南派剪纸的风格产生艺术的“通感”,也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景。
二、大胆尝试——发现问题,在探究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视觉能力之上,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美术学科教育的主要任务。
在日常教学中,我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设置分析、思考与讨论的学习提示语,引导学生思考与发现。
教学片段一:《百变团花》
1.请你大胆尝试团花的折、剪方法。
2.如果失败了,请仔细观察你和小组同学的折法一样吗?
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团花的“折法”很关键!需抓住顽皮的“中心点”,同时注意纹样需断开,才能剪出完整的外形。
教学片段二:《多姿多彩的靠垫》
1.比一比:这些靠垫的纹样有什么不同?
小结学生发言并板书:对称的对称纹样、不对称的自由纹样
2.找一找:同为对称纹样,这些靠垫的纹样又有什么不同?
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优势,以虚线画出对称轴,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小结学生发言并板书:轴对称纹样(1条对称轴)、中心对称纹样(多条对称轴)
3.考一考:你认识这些纹样吗?
充分利用课件,展示不同骨式的纹样,学生快速抢答,巩固纹样知识。
4.想一想:团花是什么纹样?
课件展示《百变团花》——中心对称纹样(多条对称轴)
5.折一折:中心对称纹样与轴对称纹样的折法有什么区别?
小结学生发言并演示:轴对称纹样(1条对称轴)——只能对折1次
中心对称纹样(多条对称轴)——对折多次
教学片段三:《剪纸中的阴刻阳刻》
说一说这些“生肖剪纸——马”身上的剪纸纹样在表现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阴刻“剪剪相断”、
阳刻“剪剪相连”。
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不断引导着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培养了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教学片段四:《降落伞》
师:我国古老的
“三瓣花剪纸”,以旋转式的纹样排列,展现了适合纹样的韵律美、节奏美。下面我们就借这种传统民间技艺为伞面做精美的装饰。(出示“三瓣花剪纸”)
请大家结合“团花剪纸”的学习经验,分组探究“三瓣花剪纸”的折、剪方法。(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第一、二组:观察教师“三瓣花剪纸”作品,研究折法。
第三、四组:观察教师“三瓣花剪纸”作品,在教师提供的折好的纸上,尝试画图、剪制,总结经验。
汇报小结:
折法:折60°角时,要以中心点作3个角顶点,角的大小才能一样。
剪法:纹样要与顶角的两边相连,才能保持“三瓣花”纹样的连续性。
教学片段五:《剪纸中的古老记忆》
出示教师示范作品《拉手娃娃》,引入二方连续剪纸的学习,以突破教学难点。
设问:“这幅剪纸的表现形式与以往什么不同?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制作吗?”
(1)小组学习:自主探究折、剪方法。
(2)大胆尝试:任选一种剪纸纹样,尝试制作二方连续纹样。
(3)汇报成果:
(4)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老师的作品,找出失败原因。
(5)形成经验:留好连接点,保持连续性。
三、巧用刀法——循序渐进,在实践中提升学生技能技巧
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美术教学要加强“实践性”探索,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大胆实践创作。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制作技巧。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孩子们对剪纸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一定的剪纸技巧,方可获得持久的学习兴趣。怎样提高孩子的剪纸技巧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1.学会观察,探究不同折法
我国著名的剪纸艺术家钱亲华说过:“小学生剪纸主要以对折剪为主。”这就要求他们要学会观察。
如剪团花时,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团花的形状、纹样,发现其不同和相同之处;再通过观察,
探究三折、四折、五折等不同折法,技巧便不断提高。
2.掌握特征,认识剪刻方法
剪纸作品必须采用镂空的手法进行表现。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刻剪纸的“线线相连”与阴刻剪纸的“线线相断”。因此,线条是剪纸造型的基础,讲究“圆、尖、方、缺、线”。要求达到:“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
小学生练习剪纸时,剪刀基本不动,要左右手配合,左手推纸,右手行剪刀,边转边剪。一般用剪刀中部剪长线,剪刀尖剪小孔或挖、剪细小部分。从剪直线、曲线到剪简单的图形开始,锻炼孩子们手、眼、脑的协调能力,逐步提高表现技巧。
3.巧用刀法,形成“刀味纸感”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这里的“巧”主要是指巧用刀法刻出“锯齿”和”月牙儿”。这两种刀法运用得恰当,就能形成剪纸艺术独具的“刀味纸感”。
如:《剪纸中的阴刻阳刻》教学中,引导学生借鉴优秀作品产生联想。
找一找:“毛毛纹”和“月牙儿纹”可是剪纸家族里的
“魔术师”,你发现了吗?
小结:细密的“锯齿纹”(毛毛纹)可以表现生肖动物软软的绒毛,刚健的“锯齿纹”可以表现硬实的马鬃、马尾,“月牙儿”可以表现龙鳞、眼睛等等。
4.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技法
小学生学习剪纸必定要经历“复制”剪
、“对临”剪、“单手”剪这一过程。因此,老师要循循善诱,逐步深入。如果操之过急,一上来就进行创作,剪出的作品势必失去剪纸的韵味,变得不伦不类。
四、训练思维——启发引导,在激励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灵魂,美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清代画家石涛曾呼吁:“笔墨当随时代”,那么“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能否也“随时代”呢?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开展有趣的剪纸教学活动,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注重教学内容的创新,更能激发想象,引导学生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这无疑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探究规律,提升思维的洞察性
《百变团花》一课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百变”。
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给学生以更具体、更直观感受。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折叠方法及其内在规律,感受到团花折叠方式的多变,配合装饰花纹的多变,会使团花“百变”。孩子们喜出望外,体会到团花创新的无限可能性,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洞察性,使他们乐与探究,敢于创造,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与升华。
2.由浅入深,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从《百变团花》、《多姿多彩的靠垫》到《巧用对称形》,剪纸教学内容已逐渐过度到第二学段——对称式剪纸。
为改变部分学生只会临摹不能独立创作的局面,我因材施教,指导他们分梯度由浅入深地进行如下的大胆实践:
留造型,添装饰花纹
留造型,变对称方向
留造型,变装饰花纹
变造型,变装饰花纹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自由选择创作方式。这样循序渐进地为学生提供创新方法的指导,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使每个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得到提高与升华。
3.迁移联想,提升思维的敏感性
善于运用“迁移与联想”的创新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飞跃的必经之路。
方法一:观察现实生活产生联想
《剪纸中的阴刻和阳刻》一课为独幅剪纸创作。(如能将此教学内容与后续的“二方连续剪纸”对调,会更有利于知识的衔接)
我力争通过教学提升孩子们思维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寻找生活中事物的相关性,并开发教学资源,为创新找到理想的突破口。
找一找“生肖剪纸——马”的身上有哪些你见过的剪纸纹样?像马身体的哪一部分?
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得出结论:“毛毛纹”、“月牙纹”、“柳叶纹”、“圆点”
“瓜子纹”等都是民间艺人们长期观察生活提炼出来的,感受到那些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是他们热爱生活、幸福追求的写照。
方法二:借鉴优秀作品引发联想
《剪纸中的古老记忆》一课的教学中,我指导学生借鉴优秀作品进行“迁移与联想”;同时,启发学生将生活中的元素通过“联想”“迁移”剪纸创作中来。
我以“拉手”为切入点,鼓励他们以“拉手娃娃”,表现六年学习生活中最真切的友情,最难忘的故事,使他们真正将剪纸艺术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从而在创新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作品《下雨了》、《军训》、《快乐的六一》、《千手观音》、《我的机器人朋友》、《蝴蝶双飞》、《一起飞》、《南瓜娃娃的派对》等等作品,带给我莫大的惊喜,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迁移联想,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使他们认识到剪纸创作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善于观察生活,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剪纸语言。
此外,尊重学生个性,创设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改变评价标准,鼓励学生求新求异,都会更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实现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
五、多样评价——学以致用,在生活中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课标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感受美术文化,提高审美品味,涵养人文精神,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表现生活”。
剪纸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由于她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表现力,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青睐。将剪纸作品应用到生活中,会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会不断滋生他们的灵感和想象,激发出创造的火花。
在作品展评环节,我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鼓励大胆创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因此,没有按照以往学生站在台前展示,其他同学评价的方式进行。
我提供了花瓶、画册、服装、灯笼、贺卡、明信片、邮票、包装盒、手提袋等来展示作业。让他们用亲手剪出的团花、对称式剪纸和独幅剪纸进行装饰,并作为礼物送与家人、朋友,表达美好的祝福;同时设置了“我是巧巧手”、“金牌设计师”、”“小小徐悲鸿”等多个奖项,激励孩子们更好地展现个性才华。
孩子们心里充满了自豪感、满足感,异常兴奋。这样的作品展示,更能激发孩子关注以后有关剪纸内容的学习,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民间古老艺术形式的热爱之情,也在评价中提高设计意识、提升审美素养。
六、实践反思:
本次小课题研究,着重探讨了以剪纸艺术为载体,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教学实践中,我着力凸显了以下三方面:
1.从文化层面上,引领学生关注民间剪纸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
剪纸艺术在我国有近五千年历史,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剪纸技法固然重要,但是剪纸文化更应植根于孩子们的心中。要让孩子理解团花剪纸、抓髻娃娃、蝴蝶妈妈等传统剪纸题材体现的寓意。有了这些文化积淀,剪出的作品肯定会不一样。
2.从创作层面上,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优秀的剪纸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与创造,孩子们“天马行空”般的想象是剪纸创作与童真童趣的完美结合,为传统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要鼓励他们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大胆的在创作中体现。
3.从审美层面上,引领学生关注剪纸作品与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剪纸要发展,必须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使其颇具观赏性。剪纸作品的展示更应结合现代设计艺术,赋予它时代感。
通过开展《剪纸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动手能力培养的研究》,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作业中,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动手能力在逐步的提高,这促使他们更自信、也更乐于用剪纸表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这无疑对传承与发展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承担本次小课题研究工作虽辛苦,但我深信只有做一个学识渊博,思想宏宽,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开放、宽松又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想象得以延伸,智慧得到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