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书香变为课程——经典诵读优秀活动案例
(2012-05-30 10:06:45)
标签:
教育 |
分类: 研究成果 |
|
将书香变为课程
——经典诵读优秀活动案例
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一、设计思路
开展经典诵读,增加阅读量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这一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虽然许多学校提出“经典诵读”,但仅仅停留在“活动”的层面,远没在语言习得规律方面聚焦。大量经典诵读只是语文教学的补充,只是课外游击战,没有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如果把经典诵读作为额外附加的课外阅读,不仅增加了课业的负担,也难以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因此,我们以教育部“十一五”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课题为载体,朝着“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方向,提出了“将书香变成语文课程”的构想,将经典诵读作为推进学科综合化的基础工程,从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等诸方面,全面实施语文教学革新,将经典书籍引入语文课程,在保证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将课文学习提速,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学完教材,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大量阅读。同时实现了“增量”和“减负”两个目标。使学生在博大圆融的文化背景中,在语言海洋的浸泡中,焕发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二、活动内容
1.赠送三大礼物,明确诵读目标。
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终身学习的起始阶段,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在于是否初步学会了学习,是否获得“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赠送给学生的三大礼物。
这“三大礼物”提示学生要以一种轻松、愉快的,从容、洒脱的心态来学习语文,知道自己在读一首首的诗,读一本本文学作品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为了考试。
“送给学生三大礼物”的诵读目标明确了一线语文老师的责任。小学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的思想、文字俱佳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眼睛浸泡在铅字里中,让耳朵浸泡在书声中,让心灵和大脑震荡在感动和思维中,让他们找到能够使自己兴奋的元素,从而唤起他们阅读的灵感,唤起他们阅读的志趣。
2.优化阅读环境,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首先,创建主题学习馆,变革图书运转模式。
我们以学生年龄、图书内容等因素为依据,将各类图书搭配起来,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500册图书成为“营养套餐”,分配到各班书柜,班级书柜的图书半学期更换一次。藏书室是仓库,是中转站。班级书柜是“营业所”。每个教室都是阅览室。主题学习馆有400多平方米,共开设十几个主题,一壁书就是一个大主题,在书柜上方设有展板,用来张贴学生研究的主题学习成果。书柜下方有学生的主题学习档案柜,专门排列学生从事主题学习用的文件夹。全校中、高年级每个学生在主题学习馆里都拥有一个文件夹。主题馆中以主题阅读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探究为主,把交互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让班级充满书香。38个班级,38个班级书柜。班级书柜的图书来自学校藏书室、学生家庭,半学期更换一次。孩子们在自己班级里,与书为友,悟读书之法,品读书之趣。
第三,让书“漂流”起来。学校组织语文老师站在儿童的视角读书,拟定了班集体图书漂流书目,为每个年级购买了10种漂流图书,每种60本,以保证每班学生人手一本,每套图书在年级里每班每月漂流一次,1班读完,给2班;2班读完,给3班……图书始终在漂。漂流期间,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阅读,一个班的孩子聚在一起读同一本书。整班阅读,老师适时指导,日积月累孩子们可以习得各种读书的方法。
第四,建家庭书架,创书香家庭。学校非常重视家庭环境的熏陶,号召家长们建设家庭书柜,开展亲子阅读,每年都要评选“书香家庭”。
3.革新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进课堂。
课时调整: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了合理调整。在保证教学时间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教材教学时间。将课文学习提速,用大约三分之一的课堂教学时间学完教材,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材料的大量阅读,课外阅读课内进行。每个年级每两周开设两节阅读课,学生可以集中阅读。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读书环境和学习氛围。
教材配备:学校各班级每位学生除苏教版语文教材外,还配有《新补充读本》、《语文拓展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经典日日诵》,一、二年级学生配有《韵语儿歌读本》,中、高年级在2012年秋学期将实施《小古文一百课》的教学。
课堂实施:低年级大量识字,提前阅读。语文老师按照“大量识字,多识少写,提前阅读”的思路,采用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族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大量识字,努力让低年级段的学生通过4个学期的学习,认识2000个以上的常用汉字,为提前大量阅读作铺垫。
中高年级构建自主、互助、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单元整体推进式和一篇带多篇的辐射阅读式,开展“课外阅读,课内实施”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提速,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教教材,用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实现厚积薄发。
评价机制:健全的激励制度是增强读书信心和勇气的源泉,学生的学习评价注重多元。在开展阅读评价时,首先是多员参与评价,教师、家长、同伴、自己都是学习的参与者、评价者。其次是多纬度评价,在每次阅读活动中给学生如实记载学生的学习收获、疑惑、感受等,详细摘录学习活动的点滴成功或教训,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情感体验、活动成果都是评价的内容。让学生在记录、交流、评价中表达情感,提升情感,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运用,得到精神的满足和智慧的提升。读书明星”、书香班级” 、“书香家庭”的评选就像兴奋剂,不断地将经典诵读活动推向高潮。
4.设计多彩的活动,增添诵读的动力。
阅读是从“趣味”开始的,是从“愉悦”开始的。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在有效的阅读活动中培养与练就的。我们设法组织系列化的读书活动让孩子的阅读生活丰富多彩,趣味无穷。
校园读书节、专题读书交流会、辩论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手抄报制展览、课本剧表演等等,让孩子们在快乐的阅读活动中始终保持着高亢的阅读热情。
5.开展教师读书活动,丰富教师文化底蕴
语文教师的文化底蕴制约着“书香课程”的实现,影响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推进。因此我们将教师培训聚焦于语文教师文化底蕴的充实上。我校教师读书工作思路是将指令性阅读和自由阅读有机结合。
指令性阅读不在多,而在精。平心而论,作为小学一线教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使他们不堪重负了,每学期能通读、精读一本好书就不错了。每学期学校教科室组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选择后,每个教研组精读一、两本好书,确定主讲人,先自读,然后向全校教师或教研组教师宣讲读书所得。
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的自由阅读,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自己选购有关书籍、订阅专业报刊,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教师节校长给每位老师的节日礼物就是教师喜欢的书。教科室还先后组织了“研读经典、叙说故事”读书演讲活动、“品读经典、感悟教育”读书沙龙活动、“解读经典、反思实践”读书交流活动,激发教师与经典为友、营造书香校园的热情。
通过这样的一些措施,促进教师阅读。阅读能改变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行为改变会带来课堂的改变,课堂的改变势必会带动学生的改变。
三、组织方式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取得实效,学校成立了“新学校新经典实验研究”课题组,全体语文老师围绕研究主题,按照课题预定目标、研究内容和实施策略,开展行动研究。2007年,“新学校新经典实验研究”课题成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10年11月顺利结题,在市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此课题研究的基础上,2011年4月学校又申报了“常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书香课程建设实施策略的研究”,在总课题的引领下,三十几个语文老师及时抓住遇到的问题,将问题变成研究小课题,通过小课题研究,逐一解决难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制度保证
为了使经典诵读活动取得突破,保证活动的效果,学校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纲要》、《语文教师备课制度》、《语文教研制度》、《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等等,以保障活动的推进。
五、取得的成效
1.学校成为全国“新学校行动计划”实验学校、江苏省“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学校,2011年被全国语言文字管理司评为全国语文课改示范学校。
2. 语文课改取得初步成效。基本建构了小学课内主题阅读的内容体系、小学主题阅读的框架与策略、“自主、互助、高效” 大阅读课型,随之而来的,是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山东、上海、无锡、常州已有多批校长和教师前来参观,观摩学校的语文课堂。陈校长应邀到北京、吉林、山东、浙江、安徽、江苏等地就学校语文教学革新进行讲学,均引起强烈反响。2011年学校承办了常州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会议,2012年承办了全国第六届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
3. 学生乐学、会学,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低年级阅读量每学期近20万字,中高年级平均每学期达到100万字。这几乎是“课标”规定的小学六年阅读总量的10倍。
4. 提升教师素养。4位语文教师获全国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特等奖。有8位老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推动经典诵读百佳人物。2位语文老师先后参加了省级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近四年来,老师们有八十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5. “新学校新经典实验研究”成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07年立项,2010年11月结题,在市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