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苏州大学百年《学桴》:绝句小说的倡导与推广——

(2016-09-24 16:22:40)
标签:

转载

分类: 其他文章
第一次采访,圆满!感谢纪大哥,感恩绝句小说!
●学桴:自您起草“‘绝句小说’倡导、推广计划书”以来,“绝句小说”的成长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段时间以来绝句小说反响强烈、成绩不俗,这些有目共睹。您能谈一下什么是“绝句小说”吗?它和其它文体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优势,或者说他的魅力在于什么?

纪广洋:
  绝句小说是现代诗歌与现代小说“混血”,嬗变而成的新文体。300字以内,既要体现小说的描写风格,体现小说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又要体现现代诗歌的韵文特色(倡导内韵与外韵的完美结合)。是一种介于小说和诗歌之间,分支流变,别开生面,前无范文和范例,独立独创的韵文风格、小说格式的新文体。换句话说,就是小说格式的诗化撰述。相对于小小说、微小说来说,绝句小说是一种全新的文体,其基本特点和最大区别,就在于,字里行间具有绝句风格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其特征不仅仅是精短的文体、精绝的句式,还务必具有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律感。换个角度说,其他小说文体与绝句小说文体的区别,就像散文和散文诗的区别一样。
  要说绝句小说新文体和其他小说的区别,前面也有谈到。再具体讲,那就是,绝句小说就是绝句小说,它是独立的新文体。这就像,散文诗就是散文诗,它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尽管散文诗是散文的格式,名称还落脚在诗上。散文诗这一独立的文体,是散文家族和诗歌家族混血的嬗变——散文的格式里,融进了诗的元素和韵味。这就像绝句小说,尽管是小说的格式,却也融进了诗的韵味是一样的。或者换句话说:微型小说和绝句小说都是小说格式,短散文和散文诗都是散文格式。但是,微型小说和绝句小说绝对不是同一个文体,就像短散文与散文诗绝对不是同一个文体一样。
  在我看来,绝句小说新文体的魅力在于,它是小说格式的诗化撰述,兼蓄了两种文体的表达优势。其文体的文本特征概括说就是:精短绝伦,音韵声色,隽永诗意,阳春白雪;语言特征概括说就是:语境空灵,语感奇绝,惜字如金,明快简约。


●学桴:您为何会创造出这样一种新文体?您的初衷又是什么?这其中有没有什么机缘?

纪广洋:
  文学发展到今天,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百花园。小说、小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诗词等文体百花齐放,万紫千红。而且,诗歌方面,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再到当代的自由诗;小说方面,从魏晋的笔记小说(鲁迅称之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到隋唐的白话小说、从宋元话本到明清小说、再到当代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和微型小说……无论是抒情文学(韵文)、叙事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随着时代的变迁,文体上都在不断地流变、蜕变和创新。
  散文和诗歌之间,在150年前就已衍生出“散文诗”的文体(由法国诗人波特莱尔尝试创立);诗歌(自由诗)和小说之间,也在百年前早已衍生出“诗体小说”的文体。可是,翻遍《史记》《吴越春秋》《世说新语》《唐元话本》《太平广记》《会仙女志》《聊斋志异》《目连传》,翻遍现代当代各种体裁的小说文本,也找不到一种、找不到一篇,我心目中的韵文小说、小说韵文的精短体裁——诗之绝句一样的、现代文体的、小说体裁的诗意撰述和表达。
  于是,在我尝试和实践各种文体写作三十年之后,在散文诗这一独立文体的启发下,我出于对文学、对写作的沉迷和酷爱,多次萌生灵感和冲动,意欲在诗歌和小说之间也尝试“混血”一种“基因重组”的新写法、新文体。这就是我创立和倡导新文体的初衷。
  要说机缘,早在1994年4月8日我就在《老年健康报》副刊上发表过一篇既像短小说、又像诗歌的“短文”《老窑匠》,而且我特别喜欢这种精短的、情节和韵味并蓄的短章。二十年来常常想起,倒背如流。这对于我实践和倡导“绝句小说”这一新型的文体和概念,是有因果关系的。


●学桴:为何您把这样一种新文体命名为“绝句小说”?这个名字有什么考究?

纪广洋:
  “绝句小说”这一名词概念,几十年前就见诸于报(刊)端了,最早是由我国现代作家废名先生提出的,他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后来,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汪曾祺先生在评点何立伟先生发表在《人民文学》1984年第10期上短篇小说《白色鸟》时,是这样论述的:“意境说也是中国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它的影响,它的生命力不下于文气说。意境说最初只应用于诗歌,后来涉及到了小说。废名说过:‘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何立伟的一些小说也近似唐人绝句。所谓“唐人绝句”,就是不着重写人物,写故事,而着重写意境,写印象,写感觉,物我同一,作者的主体意识很强。这就使传统的小说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小说和诗变得难解难分。这种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这种小说的语言也就不能不发生变化。这种语言,可以称之为诗化的小说语言——因为它毕竟和诗还不一样。所谓诗化小说的语言,即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纯散文的语言。这种语言,旬与句之间的跨度较大,往往超越了逻辑,超越了合乎一般语法的句式(比如动宾结构)。”(汪曾祺《关于小说的语言》刊于《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
  不过,这一名词的提出和概念,都是指的小说的语言风格,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文体。是我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时候,才把“绝句小说”这一名词和概念倡导、实践、拟定、格式成一种继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之后的独立文体。
  要说这个名字的考究,首先,“绝句”是古典诗歌的精华所在,其精炼的句式和款式,其行云流水般的韵致和韵味,真的堪称一绝。我就想,如果把诗歌的元素、把绝句一样的精炼和韵味结合到小说文体的写作中,定是一种崭新的尝试、崭新的面貌。换句话说,绝句小说中的“绝句”二字,不是指的古诗的绝句体裁,而是倡导的一种佳绝句式——精炼隽永的句式和款式,行云流水般的韵致和韵味,


●学桴:绝句小说的字数限制是300字。300字内既要展现小说功底,又要诗化语言。这样看来,绝句小说的起点会比一般文体高,加上300字的限定,写绝句小说好似带着镣铐跳舞,非绝技不能出彩。为何会有这样的字数设定?为何一定是300字?

纪广洋:
  受古典绝句精短的启示,受新时期、受我们这个时代“快餐文化”的启发,我就想,既然是绝句小说,就不宜太长,但也不能像绝句古诗那样,只有四句。通过实践和尝试,我感觉限定在300字以内比较适宜。只是,这样一来,小说体裁+新韵文文体+300字限制,绝句小说的写作与实践,就难免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不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文坛艺海本来就需要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匠心独运、别开生面。冯骥才先生在他的《小小说不小》一文中,曾经写到“有一次,某报一位编辑约稿时说,如果你太忙,写篇小散文——或者一篇小小说也行。我则笑道:最难写是小小说。小小说往往有时间也不一定写得出来。”而今,绝句小说问世,最难写的将不再是小小说。早在十五年前,我和《济宁日报》文化周末的主编成岳兄,到济宁吕家大院采访、拜访乔羽乔老爷时,他老人家就对我俩讲:“别看歌词就那几句话、几段话,其实不好写。要说好写,也是写好难。越是文字少的、短小的作品,越是需要用心构思,也最能检验作者的功力……”
  换个角度说,这种“难度和局限”,这种“难写”,其实也是绝句小说新文体的优势所在。就像古典绝句的优势和精彩一样。
  古诗绝句之所以是古诗绝句,就是因为它有四句的限制,没有这个限制的话,就没有这个古诗体裁了,就与其他律诗无别了。这样说来,绝句小说新文体300字字数的限定就不难理解了——既然是独立独创的新文体,就务必有其基本定义和格式要求。

●学桴:一种新文体的横空出世,必然不是巧合,而是质变的必然结果。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惹来许多非议,绝句小说也不例外。您如何看待这种争议?您觉得绝句小说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您对“绝句小说”的期望是什么?

纪广洋:
  关于“不是巧合”、关于“质变”,前面已有谈及。就像你说的,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惹来许多非议,绝句小说也不例外。换言之,天下的所有事物,无论新的旧的,都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喜爱和认可,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非议和曲解。绝句小说新文体创立以来我只看到了某些局外人、也就是某些尚不了解绝句小说新文体定义和特征的人们的非议,但还没有遇到可以称之为“争议”的情况,因为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太极拳、八卦掌各有千秋。写精品佳作、抓精品工程,以作品说话,精益求精,,就是绝句小说目前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对绝句小说新文体的期望所在。


●学桴:绝句小说推广至今,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些情况的出现?您对此的考量又是什么?

纪广洋:
  没有遇到任何外在的问题。遇到的内在的问题,无非还是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问题,而这本身就不是问题,只是课题。


●学桴: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们该如何学习“绝句小说”?写“绝句小说”应该注意哪些?您的建议是什么?

纪广洋:
  对于绝句小说新文体来说,目前都是初学者,毕竟创立仅仅一年半的时间。你肖云老弟也是我们绝句小说学会的执行会长,在文体实践和理论建树方面成绩显著,在《微型小说月报》《山东文学》《荆州日报》等报刊已经发表不少绝句小说作品和文艺评论。也就是说,绝句小说新文体的成长和发展,也有你的心血和汗水。总的说来,所有的实践者和倡导者应该注意的,依然是吃透定义、认清文体、恪守底线、团结一心,风雨同舟,携手向前……我似乎想不起什么建议,只想表达两个理念:一是《华严经》上说的“不改初心,方得始终”;二是韩愈《师说》里的话:“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学桴》(原《东吴月报·学桴》)简介:

  大学学报是高等院校定期出版的一种学术性刊物。苏州大学博物馆中,就藏有一件我国大学中最早的学报——《东吴月报》创刊号《学桴》。
  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六月,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前身)学报《东吴月报》创刊,并将创刊号取名为《学桴》。其创刊时间比复旦大学1917年出刊的《复旦学报》和北京大学1919年出刊的《北京大学月刊》要早很多年,是我国大学最早的学报。
  《学桴》粉红色的封面上,翻滚的波涛中一叶扁舟乘风破浪前进,船首一青年昂首挺立极目远眺,船尾一人掌舵扬帆,桅杆上风帆鼓舞,“学桴” 二字醒目夺人,桅杆顶端锦旗高悬,上书“东吴月报”四字,天空中风起云涌,“第壹期” 三字掩映其间,整个封面设计独具匠心,构思巧妙寓意深远。
  《学桴》创刊号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这点从它设置有论说部、学科部、时事部、译学部、丛录部等编辑部门即可窥豹一斑。
  此刊的编排体例与现在的大学学报大体相似,主要包括 “本报简章”、“东吴月报第一期目录”、“本报执事人”及“主体内容” 等几个部分。
  “主体内容”部分主要包括:论说、学科、时事、译丛、杂志及各类告白等。
  在“论说” 的首页,刊登了汉文教习黄振元撰写的《学桴发刊词》。
  有“南社才子”和“苏州奇人”之誉的近代文学家黄人(1866-1913),又名慕庵,字摩西,江苏常熟人。1900年东吴大学创立时,黄人被聘为总教习,并由他撰写了《学桴发刊词》。发刊词中提到:“东吴学堂成立者逾五年,西士谋刊行月报……嘱教员某,名以《学桴》”,这说明《学桴》刊名是黄人所取;同时发刊词也交代了出刊《学桴》的目的是“以表学堂之内容与当代学界交换知识”,以及《学桴》含义为寄冀东吴大学为过渡时代培养人才。
  其中,“学科”部分内容涉及心理学、天文地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门类;“时事”部分刊登了当时的中外时事,如“日本铁路归公案”、“湖南瓷业”、“日本在韩国之策略”、“摩洛哥问题”等;“译丛”部分介绍了两篇译文,其中“万国公法论”后面还附了英文原文;“杂志”部分刊载了“东吴大学堂本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试最优等诸生名次”;“各类告白”以及品类众多的广告。
  创刊号《学桴》由上海美华书馆排印,其总编为祁天锡。《东吴月报》的创刊,揭开了中国大学学报的序幕,为研究大学历史及高等院校的学报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