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中的目标达成

(2013-12-06 11:30:37)

第四部分:目标达成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备课时就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确定了教学目标,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在新课标中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分别指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实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一般都不会完全按照这三个目标,去确定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基本都是参照教参或是教案上的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班的学生实际进行小小的更改。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1、会认哪些生字,会写哪几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哪几段。3、理解课文中哪词的意思 4、懂得课文的道理,感受祖国的美丽,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等等。当然这些教学目标,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在一堂课中全都设计进去。我们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选择地设计教学目标。比如低年级的识字课,我们可以确定认生字,写生字为主。像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我们可以以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为主。像写得比较优美的写景的课文,我们可以以积累词语,背诵优美句段为主。总之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就不同。 
 二、教学重点要突出 
    我们往往容易犯一个错误:教学目标多,课堂容量大。教学内容无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把握不住教学内容的精华和要点,在教学时,对安排的教学内容往往平均用力,力求做到面面俱到,认为只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了就行了。其实这样做很容易导致教学重点模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们要能够突出一堂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时间分配要合理。 
     我们的课堂一节课有40分钟,但一个学生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我们老师不能做到让学生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我们所能做的是怎样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如果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不仅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减轻学生的疲劳,在教学中,我们要做到“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安排少一点的时间,快节奏地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抽象的,或是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进行,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只有做到张弛有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才不会让学生的学生注意力涣散,也不致于学生的身心过度疲劳。 

    四、以语文课为例:语文能力的训练要注重。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语文能力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我们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我们千万不能把一堂语文课上成一堂思想教育课,或是科学课等等。

   怎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一句话,只要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了,重点突出了,然后围绕预设的目标和重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生的轻松、学得快乐、学有所得,这就是一堂好课了。

课堂小结可以看做教学目标达成的总结。黄维秀老师把课后总结扩展为阶段总结,让学生随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更能体现教学小结的意义。

在验收中,教师讲课完毕后,不要主动把教学设计交给听课人,因为预设和生成之间总是存在差距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