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如何安慰一个悲伤的人?(实战篇)

标签:
共情如何安慰别人沟通心理学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来源:壹心理
作者:淡水天
心理学人有两顶闪亮的帽子,一顶是“读心高手”,一顶是“知心姐姐”。无论愿意与否,这两顶帽子早已结结实实地安在了头上。虽然他们在心底叫屈,这帽子也并非安得完全无理:相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确实对自己有更多的觉察与认知,对人类有更多的体谅与了解。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通过行为来捕捉心灵的痕迹,通过只言片语来抚慰一个受伤的灵魂。
一、怎样的安慰才是得体的?
让我们不妨以祥林嫂为例。单论痛苦指数,祥林嫂无疑可以定级为"最高级别"。她早先死了丈夫,又被婆婆卖给了另一户人家做媳妇。本来日子也渐渐好起来了,还生了一个胖娃娃,可惜那男人没几年就被伤寒夺去了性命,之后连孩子也丧命于野兽之口,被吃得尸骨不剩。这连番的打击对于祥林嫂来说早已是不堪承受的生命之重,她最常说的一段话便是: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家阿毛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唉,该如何安慰这个悲伤的女人呢?
二、八个选项
A.
B.
C.
D.
E.
F.
G.
H.
人类的语言有很多种,但有时“正确”的语言只有一种。海灵格说过,正确的语言会触动灵魂。在这么多的选项之中,你会选择哪一个来叩开她灵魂的重门?
三、我们都需要一个能理解自己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曾经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他有很强的交往障碍,她的妻子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朋友。后来,他创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并从肺腑里说出这样一句话:
“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他所主张的那些基本咨询技能——包括倾听、共情(empathy)、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尊重等等,都是对这句话的间接映照。
什么是倾听?就是用心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在倾听的那一刻,放下对自我的关注,试着避免“内心对话”,也别急着下评判。
什么是共情?就是体验对方的内心,如同体验自己的内心。然而,你永远只能做到“如同”,无法完全变成对方。所以,别脱口说出“我完全能理解你”,那无异于抹杀了一个个体存在的独特性。
什么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是以一只空杯子的形态,试着接纳对方的一切表达,并且将目光转向他积极的一面。
至于“尊重”与“真诚”的含义,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作为人类,我们都有情感上的需求,渴望被认识、被理解。而对于一个悲伤的人来说,他需要的只是你对他的认同,如果你肯定他此时此刻的情绪,并且接纳那个失魂落魄看上去糟糕透顶的家伙,那对于他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
现在,你该知道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语言”了吧?
四、正确的语言
没错,就是D。只有D,是完全指向了那个悲伤的人,指向了她“此时此刻”的体验,且没有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做出任何指导,也没有下任何轻率的评判。
这是一只空杯子的形态,同时也是最好的安慰方式。
反观其它选项:
A.
B.
C.
E.
F.
G.
H.
它们无一例外,都是注入了液体的杯子,而这样的杯子映照出的不是对方的内心,只是我们的自我投射而已。
五、善用哭泣与拥抱
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善用哭泣与拥抱。
哭泣是一场洗涤,可以让情绪得到宣泄,也意味着接纳了自己当下的感受。然而,许多社会规范却让人们隐忍眼泪,命令他们必须要坚强,仿佛不坚强者就是有罪的,这实在是一种谬误。无论男人女人,在悲伤时,都有哭泣的权利。
而你可以鼓励这种哭泣,甚至推动它的发生。当基本的共情已经达成,你可以注视着对方,对他说:“太难受的话,就哭出来吧。没关系的,我会陪着你。”
而拥抱则可以传递出热度与温情。心理学家哈罗用恒河猴实验证明了,同样是“假妈妈”,柔软的“毛巾布母猴”比起冰凉的“金属母猴”更受幼猴喜爱,即使后者那里有更为充足的食物。他将这命名为“接触安慰”。
幼猴依恋着“毛巾布母亲”
对于一个悲伤的人来说,在那一刻,他不过是一个脆弱的孩子罢了。如果可以的话,给他一个拥抱吧!
当他的悲伤减弱了,那时才是你帮助他梳理问题的恰当时机。你可以用问句来引导他回答,但别指望代替他去做出选择。毕竟——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专家,没有人比他们本人更了解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如何安慰一个悲伤的人?(理论篇)》
--===修齐,修身齐家===--
♦账号定位♦我们致力于提升职场人群的幸福感,分享心理学知识、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
♦服务功能♦
组织健康咨询:解答企业发展和员工绩效的疑问/需求
体验EAP咨询:留言预约免费文字/电话咨询
http://mmsns.qpic.cn/mmsns/GYzK78tjGfuKnVrYMRHibZ69ujza37Sk6eIRpRiar8RvvdnYSicHLSR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