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心能量】“Losers”的生活

标签:
早安心能量职场心理成功杂谈 |
分类: 早安心能量 |
一个同事的儿子钢琴弹得很好,春天的时候,她请我去看场他儿子的老师办的自己学生的音乐会,每年两场,一群学生轮流上台独奏。我去了,学生们个个俊杰,叹为观止。
今天碰见同事,又说起这位老师来,掩着嘴,简直像有点替他不好意思似地说:刚刚结婚了,原来是个同志,家长们得知,纷纷退出。(我们这个州!)我回想起来,他举止是有些阴柔。“那你儿子还跟着学吗?” “还跟着学。我想嘛,毕竟人家技术是好的。” “不过,这么有才华的人,现在只能教教小孩”,她连连叹:“太可惜了!”然后给我讲了一堆他的故事。
据说,这位老师,台湾父母,日本长大,在国际上拿过很多大奖,前些年每年都还有六十多场独奏会,满世界跑,本地一所大学音乐系曾聘他做教授,他因为不愿受束缚,没有接受,只是私下教学,可现在音乐会少了很多,学生数量也骤减。他有个哥哥,比他还惨,原先也是独奏家,妻子也是独奏家,大概两人的独奏事业都不顺利,他被妻子逼着改学医,由弟弟供养上了哈佛医学院,三年下来实在是太不喜欢,又退出了,也离了婚,现在又跑到这里投靠弟弟,也想法靠教钢琴谋生。这位哥哥弹琴我也听过,大概是长久不练,弹得实在不怎么好。可我想,一个弹钢琴的,赤手空拳能考进哈佛医学院,也是奇才了。
同事说,觉得他们都不开心,而且心气很高,觉得和我们不是一个层次的,不太愿意跟你说什么,你对人生的那些想法他们不太看得上的。
我想,少年成名,独木桥没能挤过去,这种失落,也许一生难平。我从前正是因为知道这种故事,所以认定学音乐的路太难。可自从夏天参加完那两个音乐夏令营之后,观点倒是变了。学音乐的路其实也蛮宽的,关键是个人定位。夏令营的好几个老师都是少年成名,十五岁之前就跟有名的乐团独奏,上的是顶级的音乐学院,可后来选择不走独奏家的道路,或去乐团,或搞教育,私下里组个室内乐组偶尔演一演;有个人的父母就是著名的音乐教师,教出过一个又一个的国际获奖者,妻子是独奏家并常驻林肯中心演奏当代作品,他自己干脆全部钻研怎么教小孩,搞儿童音乐剧;还有搞爵士的,开私人studio教学,等等等等,路子多得很,这些人经济都不拮据,日子也一直与音乐为伴,过得快乐,而且货真价实地在传播音乐到人的心里。从我一个业余人士的角度来看,虽说他们比世界顶级独奏家水平略低(但是真到现场你不觉得),可他们离得近,能更多地跟你现场交流,你有机会跟他们对话,甚至能跟他们交朋友,他们能来教你的孩子,我对他们的存在更为看重。甚至我特别喜爱的Anton Kuerti,真的是世界顶级了,其实就安居一隅过着这种生活,年复一年地在小舞台将音乐传达给本地听众。
这些人算losers吗?我绝对不会这样去想他们,他们自己也不会。但同事儿子的老师及其哥哥,从她嘴里讲出来,似乎就被当成losers了,甚至好像他们自己都那么想似的。独奏家的独木桥当然是难过的,极有才赋的人想去拼一拼,拼不过去只好认天命。但我从一个凡人的低层次看,竟然觉得,拼过去了又怎样?一年三百多天,一百多场音乐会,满世界不停地跑,多少时间花在飞机上和飞机场里,家庭怎么办,个人生活怎么办,哪里找安静的时间?钻研音乐的深层境界,似乎也不必一定要在著名的国际舞台上啊。而传达音乐……可音乐是这样一个活的东西,一定要近距离,眼对着眼,甚至呼吸触到呼吸,才能那样地感到其生命所在,最好,听众和演奏家能构成某种私人的关系。音乐是爱,可一个人哪儿能爱得了全世界的听众那么多人呢。
来源:豆瓣网
作者:dqu
❤❤❤第250天,享受属于自己的成功❤❤❤
★这是转载自豆瓣的一篇日志,引发了很多讨论,关于成功是什么,loser又是什么呢……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表达你的观点!
--===∽===--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传播心理学知识,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现已开通微信咨询通道,欢迎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