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爱心理学】宫学萍:为什么我的计划总是落空?

(2013-09-25 08:00:00)
标签:

我爱心理学

制订计划

计划落空

杂谈

分类: 我爱心理学

 

【我爱心理学】宫学萍:为什么我的计划总是落空?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又快到年底。看着年初自己制订出的计划表——每周上一次瑜伽课,听一次音乐会,跟朋友聚会一次,一个月出去旅游一次……吴影发现自己的计划几乎没有一项得到了落实。


薇薇安对此也是感同身受,曾经花两万元的高价在一家专业英语培训机构预定了为期一年的课程,而现实的结果却是总共只听了4堂课,以至于“每次回家就怕老爸老妈说‘英语’二字,次次都数落得我连眼睛都不敢睁开”。


很多时候,计划仅仅是一个计划。计划落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陌生的事情,年底的遗憾通常都不会降低人们在来年春天时重新做计划的热情。这到底是为什么?


害怕失败,还是不敢成功?


有些人把自己的不行动归结为“害怕失败”。他们是沙发上的旅行家,案头上的行动派,常常在想象中拥抱愿望实现那一刻的快乐。在采取任何一个小小的具体行动之前,他们总会找到各种各样让自己“先放一放”的理由,比如太年轻、缺少经验、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明天才是开始行动的好日子。他们把梦想寄托在一个远远的地方,似乎这样就可以永远不用面对梦想破灭的可能。


遗憾的是,他们通常意识不到问题的核心恰恰不是害怕失败,而是不敢成功——如果他内心中的自己是不配享受成功的话。


像个孩子那样生活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说过类似“等我长大了,我要做……”的话。而成年人总是把计划束之高阁,远远不肯向心中的梦想接近,是希望借此把部分的自己保留在孩子般的状态中。


按照欧文亚龙的存在主义观点,将计划无限期推迟,迟迟不采取行动,是逃避死亡焦虑的一种表现形式——不采取行动,是为了让自己相信“还有一个非常遥远的将来”;也就意味着衰老和死亡,都是离我更加遥远的事情。这是一种虽然虚假却让我们感到踏实的信念。有些人正是在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比如患病和丧亲)之后,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过,也才开始制订出真正会去努力完成的计划。


计划实现之后的失落


落空?字面上分析,就是“落到‘空’中”。在后现代精神分析家拉康看来,东方智慧中的“空”与“无常”是个体内心发展的最高境界(超越了弗洛伊德提出的“能爱、能工作”和现代精神分析确立的目标“能满足、能游戏”)。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段事先编排好的电子程序,不确定是这世界上唯一可以确定的事情。


在电影《东邪西毒》中,有句经典台词很贴切地描述了我们对“空”的向往——“每个人都会经过这个阶段,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这种计划实现后莫名涌现的失落感,是我们在无意识中避免面对的窘境。


行动就是选择


不是每个计划都如期完成就等于美好人生。罗莎从小就十分羡慕双胞胎姐姐的计划性,渴望可以像她那样“连每次家庭聚会的菜单都能事先准备好”,讨厌自己“总是在最后一分钟还选不定应该穿哪双鞋”。直到有一天,她无意间听到姐姐和母亲的对话,才了解到其实姐姐一直也在羡慕她的随心随性。“没错,我的生活看起来是有点儿乱糟糟,但关键的结婚生子之类的人生大事也没落下,还迷迷糊糊混了个博士学位!”如此看来,真正需要当机立断的事情,谁都不会放任自己去犹豫。我们每时每刻的行动都是在不断作出内心的选择。


来源:《心理月刊》

作者:宫学萍


❤❤❤第230天,行动就是选择❤❤❤

★还记得自己年初时的计划吗?相信总有一些未完成的计划在你心中,无论是因为想要把它留在遥远的未来,还是担心实现之后“不过如此”的失落,不去行动也是一种选择。那么你是否满意自己的选择呢?当你重新考虑计划对自己的意义,是否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现已开通微信咨询通道,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欢迎与我们同行!

 

【我爱心理学】宫学萍:为什么我的计划总是落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