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连载:人际界线不清的十七个表现(三)
标签:
修齐微信我爱心理学人际界线不清人际关系客体关系健康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今天是连载第三篇,分享5个主题:另一个自我、分离焦虑、重感情、强调意义、过程阐释。
前两篇没看过的朋友可发送“R”查看。
下期是连载最后一篇:窥探隐私、过度暴露、侵犯隐私、道听途说、忠诚和猜忌、纠正,会在下周三的【我爱心理学】栏目发出。
引言:
国与国之间要划定疆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边界。不同的是,国界是有形的,而人际之界是无形的,因此也更容易模糊不清。一个“健康”的人际边界能使人们在距离感与亲密度之间建立平衡关系,也是让自己快乐、让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七、另一个自我
了解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害怕被人了解,但又渴望被人理解。了解可以为控制服务,理解却与控制无关。了解有利有弊,理解有利无弊。喜欢被人了解的目的是希望被人理解。了解有可能是对抗性的,而理解就是共情。
如果不被人理解,那是非常孤单的。所以,人人渴望被人理解。但是,人心隔肚皮,完全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渴望被人完全理解是很不现实的,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另一个自我(简称“另我”),是一种自体客体移情,表现为渴望得到理解、以为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因为被人理解而兴高采烈、不停地寻找知音、幻想自己有一个孪生兄弟或姐妹、与某个人处于“共生状态”。
八、分离焦虑
当一个人与别人处于共生状态时,分离是一件可怕的事,所以非常害怕分离,分离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痛苦。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害怕分离,说明他的人际界线是不清的。害怕跟谁分离,说明他跟谁人际界线不清。
为了避免分离,当事人会采取硬控制或软控制、讨好或依赖等措施,目的是继续保持共生状态,朝夕相处,相依为命。这种人很黏、很纠缠,像跟屁虫似的,吃饭、睡觉都要别人陪,稍微离开一会儿就会不断打电话、发信息。依赖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他们害怕分离,对想象中的分离都会有强烈的反应,常常反复要求对方保证不会抛弃他。
九、重感情
感情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别人看不透,自己也搞不明白。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还偏偏非常重感情。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打打杀杀,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十、强调意义
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是,人总是倾向于寻求现象背后的意义,现象瞬息万变,但会希望意义不变。对人来讲,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你想我吗?想,但想不起来。”“君子之交淡如水”“礼轻义重”“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十一、“过程阐释”
现实的人际关系是靠效果来维系的,与动机无关。强调动机而忽略效果,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欧文亚龙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内容阐释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必须以过程阐释为重点,就事论事是起不到咨询的效果的。换句话说,过程阐释是心理咨询的特权。任何人(包括咨询师),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
来源:网络
编辑:劳申玥
❤❤❤第162天,在关系中看到自己❤❤❤
★周末快乐!祝好心情好胃口~我们下周见!
--===∽===--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欢迎与我们同行!
快速关注:右上角菜单→关注官方账号
导航信息:发送“?”或“h”
关于我们:发送“ZO”或“修齐”
过往文章: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修齐健康新浪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