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心理学】连载:人际界线不清的十七个表现(一)

标签:
修齐微刊我爱心理学人际界限不清的表现人际关系客体关系杂谈 |
分类: 我爱心理学 |
国与国之间要划定疆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某种边界。不同的是,国界是有形的,而人际之界是无形的,因此也更容易模糊不清。一个“健康”的人际边界能使人们在距离感与亲密度之间建立平衡关系,也是让自己快乐、让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
这里描述了各种人际界限不清现象:拯救情结、依赖、控制、讨好、分离等等。我们会分多次连载,每次谈3-4个主题,下期的主题:讨好、猜心、敏感,会在下周三【我爱心理学】栏目发出,敬请期待:)
一、拯救
人际界线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母亲对待婴儿常常就是如此,因为婴儿没有自理能力,确实非常需要母亲的关心和保护。孩子长大以后,母亲如果还是这样对待孩子,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但是,许多母亲并没有随着孩子的长大而改变这种行为模式。她们继续无微不至地关心孩子,替他做所有的事,插手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友、恋爱、婚姻。相对来讲,父亲较少扮演拯救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男性的人际界线一般比女性清晰,人际距离较远。一个家庭,如果以女性居多,人际界线通常都是模糊不清的。反之,如果以男性居多,人际界线会清楚一些。
管理心理学把管理者(领导者)分为两种类型:任务型和情感型。任务型的领导比较“冷”,只关心团队的工作效率,不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而情感型的领导侧重于协调人际关系,关心成员的情感活动,擅长于制造气氛,提高团体的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型的领导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他们常常过分热心,过度干涉,爱管闲事,婆婆妈妈。
二、控制
客体关系理论用投射性认同来概括客体关系。常见的投射性认同有四种:控制(也称权力)、依赖、讨好(也称迎合)、情欲。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他们目中无“人”,把别人当成物体,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的内心感受。一件工具,如果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使用者就无法完全驾驭它。因此,控制者总是千方百计否定别人的能力,打击对方的自主性,使他丧失自我,乖乖地服从控制。
控制有三种:硬控制、软控制和无形的控制。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跟踪、调查、限制人身自由都属于硬控制,讨好、利诱、撒娇、胡闹、施苦肉计、要挟都属于软控制,信用、承诺、保护、恩赐、以身作则、威望、自信、勇猛属于无形的控制。
无形的控制与拯救有某些相同之处,说明拯救是有可能转变为控制的。但是,两者毕竟不同。拯救的目的是让对方过得好,结果如何另当别论,而控制的目的是“为我所用”。拯救是利他的,控制是利己的。
反社会型人格喜欢控制别人,把别人当作自己的身体或工具来使用,常用的方法是硬控制。
表演型人格也喜欢控制别人,常用的方法是软控制。
边缘型人格常常软硬兼施。
自恋型人格则是硬控制和无形的控制并用。
三、依赖
依赖与拯救相对。一方是拯救者,另一方就是依赖者。拯救会强化依赖性。同样,依赖会激发对方的英雄情结。从某种意义上讲,依赖就是软控制。他用依赖控制对方,使对方心甘情愿而且自鸣得意地扮演起拯救者来。
在拯救型的母亲身边,一定会有依赖型的孩子。一个人如果有好几个姐姐,他的依赖性一定会很强。在女性居多的家庭里,拯救和依赖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戏。全家人互相拯救、互相依赖,非常纠缠。在大家庭里,女性达到一定的数量,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拯救是把别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依赖则是把自己的事推给别人,让别人替自己做。控制也是让别人替自己做事,但后果还是自己承担的,而依赖把责任也交给了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因此,一个依赖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穿不暖、吃不饱还怪罪父母,甚至故意不伸手、不张口,叫自己穿不暖、吃不饱,让父母心疼,激发父母的恻隐之心。
依赖型的人小时候依赖父母或哥哥姐姐,结了婚以后则依赖配偶,或者同时继续依赖父母,甚至对方的父母。这种人“家族观念”很强,视结婚为找“归宿”,要托付终身,所以挑三拣四,百里挑一,不但个人条件要好,家庭背景也要好,好象不是两个人结婚,而是两个家族结婚。
来源:网络
编辑:劳申玥
❤❤❤第155天,成长从认识自己开始❤❤❤
★学心理学,最接地气的途径就是从自己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开始观察和理解,人际关系就是我们最好的练习场。希望这个系列的连载对大家有用,也欢迎留言探讨!
转发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
--===∽===--
我们关注职场人群心理健康,分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高效的工作方法,欢迎与我们同行!
快速关注:右上角菜单→关注官方账号
导航信息:发送“?”或“h”
关于我们:发送“ZO”或“修齐”
过往文章: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修齐健康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