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这是一个独立的物种,绝大多数游蛇玩家可能都会以为它是物种间杂交的产物:黑眉的标志眉纹,黄脊游蛇的黄色条纹背脊,以及纯黑的尾部;然而,这却是产自东南亚的一个神奇独立物种,黄纹颌腔蛇。

【形态特征】
黄纹颌腔蛇,又名黄纹锦蛇,黄纹鼠蛇,学名Coelognathus
flavolineatus. 腹鳞198-242,尾下鳞80-116,上唇鳞8-9,下唇鳞10-11。越南产个体体色棕红色,有黑色斑纹;背脊中央有橘黄色条纹(幼体为亮黄色)贯穿全身至体长2/3处,余下1/3尾部为黑色,腹部白色;头背棕色,眼部有黑色眉纹,向斜后延伸至口,另头后部也有黑色横纹,延伸至颈部。
体长可达2m。有侵略性,性格粗暴,略显神经质;行动迅速且活跃,难以上手;被捏住颈部后会马上缠绕手臂并伴有鳄鱼的“死亡翻滚”动作。

幼蛇

值得注意的是,黄纹颌腔蛇的地域差异很明显:产于越南和苏门答腊的个体背部黄纹最为艳丽,紧接其后的是爪哇产的个体,而剩下来其他产地的个体则表现为橄榄绿色身体,背部黄纹和头部黑纹不明显或甚至没有,尾部黑色更深;然而这些不同产地的群落却并不是不同的亚种,只是因产地不同而产生的个体差异。



【分类】
黄纹颌腔蛇原先归属于锦蛇属下(Elaphe), 但是2001年爬虫学家Notker
Helfenberger利用DNA分子生物技术 找到新的分类证据,把之前锦蛇属中黄纹锦蛇,三索锦蛇、颈纹锦蛇、
菲律宾锦蛇、以及缇莫锦蛇分离出来,另立新属颌腔蛇鼠Coelognathus,学名分别更改为三索颌腔蛇
radiatedRatsnake (C.
radiatus), 颈纹颌腔蛇Trinket Snake (C. helena), 菲律宾颌腔蛇Philippines Ratsnake
(C. erythrurus) 以及缇莫颌腔蛇Timor
Ratsnake (C.
subradiatus)。
【野外分布】
黄纹颌腔蛇广泛分布于印尼群岛,印度周边岛屿,马来西亚西部,苏门答腊,以及泰国和缅甸南部;常见于热带雨林边缘灌木丛地区,从海平面到海拔900m都有分布。
【食性和人工饲养】
由于黄纹颌腔蛇的分布广泛,它的食谱自然也就很多元话,包括了各类中小型啮齿动物,蝙蝠以及鸟类;而幼体则更加来者不拒,野外食谱中甚至还包括蛙类和蜥蜴。人工饲养下则接受鼠类(大白、小白)以及鸡雏,捕食为绞杀捕食。进食偏好相对较小的猎物,喂食时因避免给与过大的食物。人工饲养下日间气温控制在24-26度,热点30;夜间22-24度;空气湿度70-75%。由于该品种喜欢在水盆中排泄,所以水盆需要经常清理。垫材应该选用保湿效果好的,比如zoomed雨林垫材,树皮或者腐质土。

【繁殖】
繁殖需要冬化刺激,冬眠温度保持在18-20度,同时减少光照和湿度。正常情况母蛇一年中可以多次产蛋(2次-3次);交配后48-50天后开始产卵,每次一般5-7枚

内容由本人翻译整理自英国游蛇网站,链接如下
http://www.ratsnakezone.com/ratsnake-information/82.html
图片源于网络。
感谢观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