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千个关注钩盲蛇的理由
高红英1
(1.重庆市清华中学校
摘要:钩盲蛇是一种非常特化的原始穴居蠕蛇,是蛇类中唯一行孤雌生殖的种类,也是我国乃至全球体形最小和分布最广的蛇,有着重要的科研价值,且该蛇以白蚁等害虫为食,为有益动物。本文介绍了该种的特征、分类、习性、分布和报道,并建议大力开展对其的科普宣传、保护和生物学研究、饲养繁殖研究,将其开发为实验动物、环保动物和新型宠物。
关键词:钩盲蛇
特征:超级模仿,外形奇特酷似蚯蚓的最小蛇类
钩盲蛇俗称“铁丝蛇”、“铁线蛇”、“地鳝”、“两头蛇”、“蚯蚓蛇”、“牛鼻钻”、“牙签蛇”、“袖珍蛇”、“迷你蛇”等,是我国乃至世界已知蛇类中最小的一种。该蛇体形小,全长一般不超过20厘米,直径不大于5毫米;身体圆柱形,因貌似蚯蚓常被误认,但该蛇通身被覆大小相似、黑褐发亮的圆鳞而没有环节和环带等蚯蚓的特征。民间与之混淆的物种除了环节动物蚯蚓(俗称“曲蟮”)外,还有线形动物铁线虫(俗称“钢丝虫”)、扁形动物陆生涡虫(俗称“土蛊”)等。钩盲蛇的运动方式也与大多蛇一样“S”形前行且行动快捷,尾末色浅呈锥状,若仔细观察头部还可见隐匿于鳞下无视力但能感光的两个黑色的眼点(故名“钩盲蛇”),以及不时吐出的白色分叉感知外界的舌头(俗称“信子”)。
分类:系出名门,改头换面异名颇多的单型物种
钩盲蛇Ramphotyphlops braminus系Daudin(1803)依据印度维沙卡帕特南标本发表的物种,当时将其归入沙蟒属Eryx,种加词来源于印度种姓“婆罗门”(Brahmin,是祭司贵族),该种英文名称即为Brahminy Blind Snake(婆罗门盲蛇);Duméril和Bibron(1844)将其改隶Oppel(1811)建立的盲蛇属Typhlops,中文名称盲蛇;其同物异名颇多,包括Merrem(1820)发表的Tortrix russelii,Gray(1845)发表的Argyrophis truncatus,Smith(1846)发表的Onychocephalus capensis,Jan(1863)发表的Typhlops (Typhlops) inconspicuus,Boettger(1882)发表的Typhlops (Typhlops) euproctus,Annandale(1906)发表的Typhlops limbrickii,Sternfeld(1910)发表的Glauconia braueri,Dryden和Taylor(1969)发表的Typhlops pseudosaurus,以及Hallowell(1861)依据香港(?)标本发表的Ophthalmidium tenue;Nussbaum(1980)将其改隶Fitzinger(1843)建立的钩盲蛇属Ramphotyphlops,中文名称钩盲蛇。该种为单型种,种下无亚种分化。
国内盲蛇科物种已知6种,另5种是:国内仅分布于香港的白头钩盲蛇Ramphotyphlops
习性:孤雌生殖,遁土而居潜踪捕食的白蚁杀手
钩盲蛇多栖居于山区枯木、落叶堆、石下、岩缝,或潜伏于园田土里、住宅区的砖缝泥土中、水沟旁边、花盆中、缸钵下等潮湿阴暗处,营穴居生活,多夜间或阴雨时到地面活动,行动敏捷。该种主要以白蚁、蚂蚁等昆虫的虫卵、幼虫、蛹及成虫为食。由于该种常常穴居于盆栽植物的土壤中,使其得到Flowerpot Blind Snake(花盆盲蛇)的通用英文名。钩盲蛇无毒,当受到刺激时有扭动、缠绕、尾部刺击及排粪等自卫行为。
该种为蛇类中唯一被证实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的物种,即只需雌蛇就可以繁殖后代,其卵细胞可不经过受精就直接发育成新个体,蜜蜂中的雄蜂也是通过孤雌生殖产生的。钩盲蛇为三倍体物种(3n=42),为卵生动物,条件适宜全年可繁殖,每次产卵2~8枚,卵长12~14毫米、宽3~4毫米。北半球最北的繁殖地在北纬30°左右的中国重庆、日本琉球群岛、埃及开罗;南半球最南的繁殖地在南纬34°的南非好望角附近的开普敦。国内主要繁殖于长江以南的华南和西南地区,仅在重庆越过长江天堑常年繁殖。
分布:隐者无疆,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的意外扩散
尽管钩盲蛇的模式标本采于印度南部安得拉邦孟加拉湾畔的维沙卡帕特南,但当地可能并非该种原产地,正如该种常常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其它港口城市一样。由于其孤雌生殖方式,加上常穴居于植物的土壤中,使其意外通过全球性的园艺引进贸易扩散至其自然分布以外的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从而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蛇。由于该种与东南亚及中国南方物种非常相似,这里可能才是其真正的起源地。
迄今,钩盲蛇已被报道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的约80个国家和地区,最北分布达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