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说课稿
(2019-10-23 15:47:11)
标签:
教育说课 |
《溶解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叫户美超来自丛台区永安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解度》。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
无处不在的自然现象,蕴含着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丰富素材。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是体现化学课程价值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第二节《溶解度》的第二课时(课后说课),是新课标中的二级主题。(4)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澄清石灰水、稀硫酸、稀盐酸等溶液,对溶液和溶解现象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深入的了解,也没有从化学角度去研究。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酸、碱、盐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对于缺少实验的“化学概念”的教学,往往采用直接传授的方法,极少安排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活动,致使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率较低,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活动的效度不高。(4、5)
结合新课标、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6)由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7)
五、教学过程
在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编排到各个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并置于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之前实施。组织学生在没有教材暗示的前提下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并从中用自己的头脑获取知识、经验和方法。因此,我制定了这节的教学过程。(8 张)
环节一、新课导入(9)
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视频,让学生讨论判定刘翔获得冠军的条件有哪些?并追问在下列4种情况下是否可判定刘翔为冠军?(1)刘翔跑100米,其他人跑200米。(2)刘翔先跑,其他人后跑。(3)刘翔顺风跑,其他人逆风跑。(4)其他人为女队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控制变量法,明白在化学上对物质进行比较时就必须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环节二、建立概念(10、11)
如何定量比较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呢?我给出硝酸钾和氯化钠相关数据表格,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
1:定量比较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时,四位学生研究了哪些变量?
2:哪位学生的方案最合理?为什么?
3:改变哪个变量,可以使学生丁的方案更合理?
此探究学习引领学生认识了:定量比较不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需要关注的四个变量 :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温度、溶剂质量(人为规定100克)和溶液状态,控制单一变量易于比较,这样就促成学生自主构建概念的雏形。
环节三、概念形成(12、13、14、15)
通过探究二,让学生再次感受,表述固体的溶解度时的注意要点 ,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定义。此时,会有个别学生提出:确定不同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还可采用相同温度下,取等质量的不同溶质,比较恰好完全溶解时所用的水的质量。面对这样的生成我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可见,探究1已经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
如何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内涵,我制定出初级理解,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中级理解和高级理解,让知识解析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环节四、学科结合(16)
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标于数轴的相应位置上,提高了学生识记效果,引导学生学习数据处理的简单方法,使教学内容的转换更为顺畅。
环节五、认知领悟(17、18、19、20、21、22)
依据课本36页表9-1,查出80时KNO3 溶解度的具体数值。你能查出85时KNO3 溶解度的具体数值吗?数值范围呢?若我们需要具体数值而非范围,你有解决的办法吗?此探究学习使学生感知到列表法的不足(如数据不全),并将学习活动引导到作图。学生根据探究六在坐标纸上绘出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让学生在亲历作图的过程中深入感知了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探究学习7”做好了前期准备。探究8引导学生发现了溶解度曲线的三种类型,关注了“坐标中单位长度的取值”,交流了“单位长度取值过大,小数值难以呈现”。可见,探究学习8提升了学生看图提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学到了处理数据的方法。领会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 .
在讲饱和溶液时,课本33页【实验9-5】中当氯化钠有剩余并且不再溶解时,再加入15mL水、搅拌,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在【实验9-6】中当硝酸钾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 ,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能把划线的部分互换吗?使学生再次感受温度对氯化钠影响不大,对硝酸钾影响较大。所以不可以。
环节六、课堂升华(23)
学生课堂上打开课前准备好的一瓶可乐,畅饮后,感受压强和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这就是我的教学流程图(24)和板书设计。
保证了学生探究之本真,彰显了探究教学之魅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聆听,欢迎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