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兼说书法学习中的专注精神
退休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书法授课时间每周都排得很满。周围的人劝我悠着点,我说我舍不得身边的孩子们。
这话是真的。和孩子们在一起,生命的律动跳跃着年轻的节拍,学生的思维情绪影响和感染着我。
此外,与文字为伍,文字伴随生命。除了讲课,还有书写,写文字感受,写往事片断。与此同时,还必须坚持阅读,增加和扩展知识深度。
书法讲授的过程当中,经常与家长们交流,话题当然离不开如何让孩子学好和尽快掌握书法的基本功。爱因斯坦的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认可,并且对此有共识。那就是首先要培养孩子对书法学习和书写的兴趣。
有了兴趣,才会有自觉的行动。家长就不用操心了,大人不去管,孩子会主动地拿起笔来写,动力在自我燃烧的体内。
最近在视频中看到一段话,是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解读人生长寿的秘诀,他说的只有三个字“专注力”。因为专注而忘了一切,甚至忘了年龄的“成长”,那就是长寿的最好注解。
有人说,“专注力”是快乐的源泉,还有人解释“专注力”可以补气。事实上,人生的“专注力”就是活得简单一些,纯粹一点儿,没有那么多杂念,会活得更好。这里的“专注力”好比一个人经过了“瘦身”过程,从而轻装上阵,无私无畏。
专注是人达到一种“忘我”的精神和“无我”境界的阐释。
专注的过程中忘我,而忘我是最让人放松的时刻,这样的精神让人没有时间生出邪念,从而达到做人做事简单而无烦恼的境地。
还有人说,热爱是永葆青春的良药。专注在一件事情上就会别的什么都忘了。只要专注,人在哪个领域里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研习书法同样需要专注。只要有“专注力”,就会每日给其以一席之地,写笔画,品结构,都按部就班,在观察中对比找差距,持之以恒,逐日提高。
专注力与热爱应当是一对孪生的种子,专注的前提必定是热爱和喜欢。它们之间相互联袂,才能产生出更多的奇迹。想做事要深入研究,才会产生自觉行动。
专注是一种好的习惯。专注力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只要喜欢做,并且为此肯于付出努力,那么离成功的目标就越来越近。
古往今来,专注为许多名人所特有。他们的成功在于具有专注的品质,拥有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学习上孜孜不倦,一丝不苟,不被外物干扰,如荀子《劝学》中所云“用心一也”。
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贾岛为了诗中的一个词或字,耗费心血和工夫。他写的诗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经过苦苦思索,仍拿不定主意,到底该不该把“推”换成“敲”。
贾岛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韩愈看到了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
杜甫生活在底层,最了解民众疾苦,全身心投入到创作当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上一层楼。
因为体贴民情民意,才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情呼唤,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悯心声。专注于做事使杜甫有了不一样的人生,成为伟大的诗人。
研习书法,每日习书,形成自觉习惯,书写的乐此不疲就在这里。这种“乐”在于心的接纳与领受,从书写中体悟快慰。
曾经有人问我,你在其他场合,遇到有笔和纸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有写的冲动吗?
当然是有挥毫尽兴的感觉。但是人要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有书写的愿望,不是有所有的场合都要在众人面前去表现。内敛的人不张扬。稳重沉着,才是应有的作风。同时,做人还应有谦逊的美德,谨言慎行才是理智的选择。
热爱做一件事,完成一项事业,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每天虽然像是重复似的内容,实际却并不枯燥,重复中有提高的期待。
学习书法,先读帖,后书写。读要专心,写要耐心,全身心投入。因为
盼望着自己有更佳的表现,于是就写不停,总结对比,找差距,纠正并提高。那一个瓶颈期过去,就会走进新的天地。
书写让时间缩短,感觉时光飘然而逝。当周而复始地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当钻研在人的头脑中扎下根基的时候,漫长的日子在身边溜走,人可能就没有了太多的感觉。而当突然有空抬头眼望蓝天,看白云朵朵(夜里看点点繁星),可以使人浮想联翩。这时候再回到眼前的现实当中,时光就不知不觉地溜走了。
漫长的岁月,在笔下默默地缩短。所以,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在热爱当中度过所经历的每一天,漫长的时间里就会产生更多的美好,等待人们体验和品味。
中老年人的专注力可以为简单的生活注入生命的活力。因为热爱,让人的兴趣持久。
“有涵养方成学问,无间断便是功夫”。
一个人在他喜欢做的事情上专注与认真,其动力和后劲就会扎实稳固。书法需要长期坚守和修行,在不间断地研习中才会有所收获和提高。
期待中感受书法的学习进步,这种体验会与读书一样,益人心智。品其内涵,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