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研习之外的阅读
(2024-02-15 20:34:47)
标签:
研习阅读 |
分类: 文字作品 |
春节之前有点儿忙碌。假期来了,该继续捧起朱天曙和刘小晴的那两本书好好看看。朱天曙和刘小晴的书写得各有风格,值得一读。
除此之外,还有刚刚从图书馆借来的数册杂志。
我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和刊,基本上全是书法类,偶尔也有文学类书刊。
书法类的书刊之于我,读来如若走进熟悉的超市,期待在百种商品中寻找到新鲜和中意之物,又像钓鱼者坐在岸边沉寂良久,却毫无收获,忽有鱼儿上钩,钓得上来,填补一日之内的进账,即便是条小鱼也会喜出望外。
坐下来认真品读,看作者的思维与指向,为读者打开眼界,让书法理论与实践再提高,是精神上的慰籍与享受。
在物质生活极度富有的当下,人们往往有着精神上的缺失,而阅读则是最好的补充。只是许多人认为,电子书充斥与占领市场,手机阅读替代了纸质书,于是对纸质书籍不屑一顾。
那日,我带着装有从图书馆借来书籍的包裹进入超市,在存包裹处,管理的老妪接过包后觉着有点沉,随口便问:里面装的什么?回答是书。老妪开口道:哎哟,现在谁还看书啊?手机上啥都有。我只是付之一笑。
阅读,徜徉在精神世界里,有着无比的快慰。书写之余,把笔下的墨韵余香带入阅读的书籍当中,如似课堂上学生当场完成作业即刻请老师批改,有效地对接,开启心智,醍醐灌顶,令人心旷神怡。
读书所用之处,在于拓展生命的体验。书读得多,读得深,读到一定程度后会有所感悟。
我读书法类书籍,瞬间便会进入佳境,这时当唤作嗜书,嗜书如咀嚼美味,有时候让人欲罢不能。
从书的文字间可以捕捉新的认知,培养敏锐的感官,还可以获得世俗的精神层面的满足。
阅读之后便是思考,体会,感悟。
阅读靠积累,意外时分片断工夫偶然也有阅读之幸。比如在某一场合,在机场等候飞机时遭遇晚点,此时,正好从包中掏出一本小书,可以沉浸其中,对航班的晚点处之淡然。
读书是穿越时空和作者进行一次老师不在场的对话,把自己陶醉在书的场景中,把他人的智慧结晶转化成自己的,提升格局,增长智慧。
研习书法是通过积累而渐修的过程,没有渐修即没有顿悟。
书法研习之后离不开书写,书写离不开的话题是书法之美。书法之美,源自于汉字本身的魅力。
当墨随笔尖游走之时,笔下的线条生成汉字,书写者尽可体会其中的心性和意境。而在书写之后,更是使书写者有一发而不可收的快意。
唐代的张怀瓘在所著《书断》中说:“披封睹迹,欣如会面”,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见字如面”类同。对于熟人朋友来说,从其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对方的声音和相貌,如在眼前。虽然时下已经无需再“见字如面”了,但汉字手写仍然展示着其人的风貌。汉字给予人的亲切感,一如见面而生发。
研习书法,养静穆之气,生力量之源。
唐代李世民在《论书》中谓之:“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笔力遒劲,意韵充足,方使笔下的字有神采。而它的前提是对其书写精通稔熟。意在笔先,神采来自于用笔。神采溢出于指腕之间,浮动于纸素之上,其书写之前必有成竹在胸,落笔方得心应手。
书法是人格精神的象征,颜真卿是人们共知的典型。有悲愤情愫下书写时,我们从他的《寄侄文稿》中可以看到其情宣泄,字里行间所显示出的铮铮硬骨。
书写是在笔尖下倾泻一片豪情。
挥毫经年累月,研习日复一日,书写不停。年复一年,岁是墨池池上饮。习书于墨池,笔下的人生,亦是一部与汉字为伍,挥毫而溢彩的人生。
“因为爱所以爱”,洒向毫端尽是爱,清风拂纸墨飞扬。
从书中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生活与世界,通过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品味生活,把所学的专业常识和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更加美好。
书是黑夜里的光,能够照亮人的心灵;书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从未踏足的门庭。
当我认为自己已经完全明白时,再去翻一翻新的书籍,才发现我并未完全明白。
只有读书才是智慧的人,才能站的位置更高,看得更远,行得更正。
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知识和学问,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内涵,使人变得更有书香气质。
越是物质生活丰富越是要能够耐得住寂寞,拒绝浮躁,静下心来读书,战胜寂寞,成为精神生活的富有者。
读书法之书,更让书写有着浸透感。宣纸铺开,笔下的每一个线条,都是爱的编织与联袂;所完成的每一幅作品,无不是点滴汗水的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