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法滋养心灵
我周围的许多同龄人,退休之后的选择都是在研习书法。在我知道的一个社区的老年大学里,几十位学员怀着极大的热情高兴地行进在研习书法的路上。
尽管他们的进度参差不齐,但大家都兴致所在,没有人掉队。我说,这是研习书法最好的状态。坚持是对人的考验。你的学习过程取决于你的心态,而心态又决定了你的提高与收获的程度。
他们当中有一位杖朝之年(耄耋之年)的老者出任教师,他无疑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一位和他同龄的学员说,我这把年纪,练书法什么都不图,就是图个书写之间的修身养性,每天写一写,提笔是为了放松心情。
我说他讲得非常好。研习书法重要的是享受过程,滋养心灵。抱着这样的心态,你还能提高迅速,收获大进步快。
挥毫在于滋养心灵,你的养生秘诀比他人的起点都高,境界也高,这是多么有格调的思惟啊!
当下,人们在物质丰富营养足够的前提下,还应当选择精神上的富有。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当中,让自己净下心来,品味最美的文化元素,抓住难得的良机。
把心灵的寄托付诸在笔尖之下宣纸之上,那里就是挚爱它的人们的天地。它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当你研习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书写达到游刃有余,那时候,任你笔下挥洒自如纸上飘逸生辉。用郭沫若的诗句形容就是“笔有千钧任翕张”。
学书法的目的不是来当书法家。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研习书法者就是用自己的爱好来滋养心灵。
研习书法,重要的在于这个书写过程,当你在宁静的环境中提起笔,如同走进一片没有污染的森林,书写的过程让人心灵洁净如洗,空灵充实。它又像水、空气和阳光一样,让人全身从里到外都感到清爽,舒适畅快。因为只有爱上它的人才能够懂得,进而让人迷醉。
就像假如你有机会来到西藏,面对眼前的天然美景,有令人窒息的感觉。在这里洗涤心灵,使人内心产生崇高之感。远离尘嚣,体会到西藏的纯净,那种在大自然面前对自由与宁静的无限陶醉,全身通透。在书法美的境界里,你会有如到西藏一样的心灵感受。
书法的清澈纯净又犹如听一场动人心弦的音乐,用音乐洗心,让人感觉无比畅快。旋律是音乐的线条;线条是书法的旋律。
音乐有着浓浓的情感意境,当你投入地去听,用心灵去感受去碰撞,总能让你的心情波动,与音乐产生共鸣。
书法的研习者有着与音乐同样的震撼感受。
研习书法,必须要用心和用神,在心神集中的状态下,可以除却焦虑,调节心情,使情绪稳定。
陆游有诗云:“病体为之轻,一笑玩笔砚”。
有人认为,书写中的静,是最好的养生,它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精气神,从而达到平衡与最佳的精神状态。
书写即修为的过程,通过书写来修身养性,就像那位耄耋老人所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痴迷于书写,是爱的心灵在倾注。在纸上游走的笔尖下,你可以看到那些灵动的线条在不同人手中形成的不同姿态。
而书法之美,来自笔下线条的变化,欣赏好的书法作品,是一种视觉享受。线条舞动变化乃大美生焉。
对书法痴迷者,书法俨然若不离不弃的情人。爱上书法,是一生最长时间的守候。书写当中,生活的空间里多了陪伴。笔墨是媒介,一生中有书法这样的朋友,无时无刻都给人快乐和进取的力量。
书法是生命高度的伴侣,使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书法艺术中静养生命,让你博学而又有品位;书法是最日常最普通的生活方式,更是高雅的思维方式。
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而后写出来的书法作品,有其区别于他人的内在气质;而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往往没有打动人心灵的力量。
书法造诣精致,宽博与深厚,是书家一生孜孜不倦求索的目标和耕耘的土地。向“古”学习,以致“今”用,从而给书写者带来无尽的乐趣。
研习书法是寂寞的,在一个人的寂寞当中,有着潜在的发展空间。日复一日地研习和修炼,当收获来临时,你会感到幸运,这是上天赐与你的礼物。
研习书法内心平和,不焦不燥,调息凝神,所谓养心莫如静心。
而习书当中理解宽容,让人不悲不喜不嗔不怒,因而滋养阳寿。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西汉文学家扬雄说:“书,心画也。”
书法的研习过程是通过练笔会意,最终达到悟的境界。不管老师用什么方式讲授,只要引起你学习的兴趣,能在漫长的修行当中提高进步,感受快乐就是达到了目的。
毕加索曾经对中国书法这样称赞道:“假如我生在中国,我一定是个书法家而不是画家”。可见书法的巨大魅力。
书法的研习者有着优越的环境与条件,美好的笔墨天地,完全靠个人的不懈努力。如果你也加入了研习的队伍,那就准备做艰苦地付出,与我们一起酣畅淋漓地挥毫吧。
(写于2023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