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的转移
——再说阅读:从报纸到手机
我在工作岗位上的时候,曾经每天因为报纸的出版事宜而奔波劳作。
那个时候,报纸印出来之后,人们争相传阅,而报纸之间也有着更多的竞争。让读者从一份报纸的文字图片和信息中获得愉悦,是报纸编辑的光荣使命。
街头的卖报摊是那时候城市里的一道风景,还有报刊零售亭。在那里,除却每天出版的报纸以外,更有五花八门的杂志和它们争奇斗艳的封面。
曾经感叹,印出来的报纸如果没有人看,那我们的劳动就白费工夫了。就像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没有受众一样,导演和演员全力弄出来的作品没人搭理,电影没有上座率,那是导演的悲哀。
然而,曾经的一切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局面竟然是那样地残酷。纸制宣传品早已经被手机所取代。
正视现实,亦当适应新环境。那么,眼下就需要我们到手机里来寻找当年报纸阅读的影子和感受。
同样是阅读,载体不同,感觉当然也大大不同。开卷有益,手不释卷,描绘的是文人求知的意境,也是对“书生意气”的另一番美的赞誉。
书香,来自淡淡的油墨即印刷品纸上的气息。捧读,书本上的知识给人以启迪,同时又带来美的享受。那种安静且又安逸的读书感觉和轻轻翻书的声音,犹如阅读时的音乐伴奏,温馨如洗。
纸质书的阅读可以检索,即可以将拿到手的书全部翻一遍,然后再细品。此外,纸质书在做笔记时可以手写和抄录,有更多思考。
天下何物最益人智?
书是世上最廉价且又最高贵的礼物,读书是最文雅的礼仪。
每年的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和思想家们。
世界读书日曾经宣传“书香飘万家,陶冶你我他”“人人爱读书,读书乐无穷”“感觉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等。
事实上,纸上阅读令人陶醉的时刻似乎渐行渐远。
今年是第28个世界读书日,但是人们似乎忘记了它的存在。只是少数人在这一天有组织地搞一些活动。
其实读书并不仅仅是文化人的事。
据说,早些年有一所大学的教授组织了一个座谈,呼吁全民“拯救阅读”,其意为拯救阅读纸质书。事实上,读无字之书和读电子之书也是读书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就走到这里来吧。
手机替代了某些传统的纸制品,它比起那些纸上的信息来得更快更方便更经济。
电子书是迎合了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轻阅读,碎片式的资讯化的阅读。
上次的拙文里,我说的是在手机里阅读古诗词。除了阅读古诗词以外,还有什么可以追逐可以选择的呢?
阅读的内容当然和个人的自身喜欢与爱好有关。手机阅读之于我,就是读帖,查阅,看视频。
读字帖。打开手机,输入关键词,然后在百度里搜索。那百度里的资源就像不断的泉水,流淌着,流淌着。不仅如此,每一个汉字的各种写法,一搜一大串。
查阅也是阅读中的一项。比如有关书法的书论。 唐代张怀瓘的著述《书断》原文及译文,详细的解说在手机里均可以饱览。
查阅到的《中国古代书论类编》一书,其中辑录了自汉代至清代各种体裁书论。此外,还有阮元、包世臣、康有为书论中对帖学的不同态度分析。
有关书法的项目,特别是与书法相关的知识、故事、诗词和名言联句,还有众多文章,在百度里查阅书法一隅,如同打开一本关于书法的百科全书,让人目不暇接。
看视频。搜索书法书写的视频。
抖音里关于书法书写的视频有很多,还有直播书法教学(收费的不进)。关注视频号,这类视频多得更有选择的余地。
我最感兴趣的是视频下面的留言。常常是阅读许多视频下面的留言比看视频的时间还要长。
视频下面也有争论,当然也有少数人不礼貌的言词或不友好的情绪表达,这些都要靠阅读当中谨慎分析。
百度的优势在于它胜于百科全书,只要你想翻阅,尽可敲开它的门。就像家中的人工智能助手“小度”,只要你与它对话,交互方式,就可以实现影音娱乐、信息查询、生活服务等各种项目的功能操作。
从这个角度说,再好再漂亮的报纸与杂志,都不如这个方便且快捷的网络。
手机里的阅读,有百度引领,对我来说,百度就是个大大的超市。让我尽情地翻阅,任意选择。
百度窗口就是我步入超市的大门。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在搜索之前,你尚不知道它会为你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而当你一旦搜索到想知道的内容之后,尽管有时候也有失望(广告太多),但也有意外的惊喜。随着链接的逐步展开,会让你的眼界不断拓展,一个深邃的知识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总的来讲,我的手机阅读,除了上次拙文所说的一个方面是学习古诗词以及现代诗文联句外,另一方面就是围绕着书法学习来进行。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广博学习,以礼来规范。无论何时,都要以慎独之态要求自己。
手机上的书法研习与阅读,尽管没有捧读纸质书的那种感觉,但还是值得追求和探索。在这里,知识窗口一经打开,扑面而来的不是轻微的和风与热风,而是飓风与热浪。
当一个人的爱好进入无我境界之时,所有面对都是温暖。所以,在此感谢网络和百度!
(写于2023年12月1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