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让书法作品增添书卷气

(2023-11-18 20:32:40)
标签:

书卷气

读书

分类: 文字作品

         读书,让书法作品增添书卷气

  曾经的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林岫在她的讲话中多次强调,书法者应该是文化人。也就是说,研习书法是文化人的事。

  毫无疑问,文化人的书写与表达,就自然应该带有浓浓的书卷气。

  书法中的书卷气,可以理解为书写表现之清雅,那是一种审美的境界,更是一种人格的境界。清,不仅仅是书写者笔下的一点一画和一撇一捺,而是一种整体的气息清新,韵味别致。因为书法作品最难得的是韵味,最忌讳的是俗气。

  书法研习要与学问并进,而不该只把书法当作一种简单技艺。诗文的阅读与理解,被看作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现代书家陆维钊说过,凡研习书法者,“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甚至要把其提高学问素养放在研习练字之上”。

  学问,“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只有学习,才有学养,学养深厚,方能洞识精微。  

    “学”与“问”是治学的两个方面。若要求学问,不仅要“学”还要“问”,不只要善于学习,还应善于思考。

  书卷气,是宋明两代以来书法品评的一个重要标准,有书卷之气的书法,才会受到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有笔墨神韵而具书卷气者,其传必远。

  晚清书家何绍基有诗吟:“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

  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书卷气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士气,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古代诗文、简札墨迹以及刻帖中,所呈现出来的运笔的轻松、流畅、遒劲、灵巧的形式感。书卷气体现的是一种优雅之美。

  书卷气的本意是说一个人具备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外在表现。书卷气通常用来形容有文化的人,其具备的气质来源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

  士气是文人士大夫身上一种普遍的气质,表现在对儒雅超逸、平淡天真的青睐。古人重视书卷之气的培养,强调学识修养的培植和提升,而培植书卷气最佳的办法是读书。

  读书养性,读书明理,读书是陶冶情操的最好方式,也是提升完善道德品质的途径。

  过去,曾经有一种思维方式,认为一个人有“书卷气”带有贬义,其实不是的。

  书法的书卷气应该是一个人书品和人品的融合。

  所以古人强调学习书法,先要读书,要学富。而读书的内容主要是经书和诗文,强调“以学养领字,字乃有味”。

  “宋四家”就是当时最高的文人书法典范。特别是苏东坡,我们今天从他的每一篇书法作品当中,都可以领悟到那些独特的不俗的书卷气。

  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他认为,“士大夫可以百为,唯不可俗。而欲脱俗唯有读书”。

  研习书法者通过认真读书,增添学问,广博学识,那种流淌着知识韵味的书法作品与没读书的人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不一样。

  文人书法强调书写中表现出来的书卷气,也可以说笔法随性自然,所以书卷气又是书法格调的标志。

  有人认为,书法作品的三条美感是,规范之美,用笔之美和格调之美,不俗就是书卷气的表现之一。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书卷气,有书卷气的人,通过饱读诗书,写出来的字,自然会带有书卷气。

  书法的书卷气是一种气质、一种能力和积淀,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长期不断地学习积累,如同僧人的修行。

  总之,人品修养与文化修养兼备,才能做到如孟子说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书卷气的另一个含义就是对古代传统书法的传承。不论学习哪一种书体,都要从源头上认真学习。 

   研习书法必多临古人帖。临帖师古,研习书法才能不断提高。

  书卷气既是书法和读书的合二为一,所以说它既是艺术的境界,也是人生的境界。

  书法评论家张瑞田在他的文章中说,文学是书法的灵魂,文学不在场的书法,是不完整的书法。

  张瑞田认为,书法的书卷气,是笔墨与文辞结合所生发出来的人格魅力,其中包括书法家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素养。

  当今时代,我们最该重视书法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心不在,自然就不会理解王右军笔下“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的生命感受与艺术情怀。

  书法创作不该是简单的写字。文墨一体,文辞是基石,要从阅读原作当中去感受和理解,在思想认识上领悟作品原创的魅力,书写时才会达到文墨与才情竟显的天地。

  书法对于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心理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握和提高审美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认真地把每一个字都写好,体现了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通过练字陶冶道德情操,用刻苦勤奋地书写,让笔下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优雅的美感。

  我在书法研习和教学的同时,也尝试着认真读书。只是读书还不够广博,不够深透。

  特别在当下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更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学习与阅读。

  古人在读书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我们今天读书的条件非常好,那就更要严格律己,通过阅读来修身。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在一个“慎独”的环境里,让晚年的时光在读书中再获收益。

               (写于202311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