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另外一个世界——说说手机里的阅读
(2023-10-30 19:08:21)
标签:
手机阅读 |
分类: 文字作品 |
手机是当下人们须臾离不开的工具。
对于使用手机的不同的人来说,手机所起的作用亦不大相同。除正常的基础通讯功能以外,许多人都在尽其所能,发挥手机在各个方面的作用。
有人喜欢利用它来娱乐。用它照相、听收音机、看直播,还有人使用它打游戏,看各类节目、电影或电视剧,更有人利用它泡在股票市场里,等等等等。许多人都成了“手机控”,已经被手机拴得牢牢。
手机的功能太多,这里不去一一列举,而只谈谈利用手机阅读,说一点自己的感受。
手机里的阅读内容相当广泛。有声的,带视频的,纯文字的等等。我选择的是纯文字的。
手机的诸多功能里,读书亦是其中一个。因为它替代了某些传统的纸制品,而比那些纸上的信息来得更快更便捷更经济。
在纯文字的内容当中,我所选择的是阅读古今诗词。这主要是基于我经常书写毛笔和硬笔书法作品,需要写有思想有内涵有认知有哲理的佳言联句。在阅读的同时,也扩大与拓宽我的知识范围和开阔视野。
在百度的窗口随便打出一个词或者字,会链接出百余甚至更多的内容。而我所选择的,不是小说、散文、纪实文学等名著名篇,也不是网络流行作品,而是古代诗词和它们中的联句,也时有单句佳句,也有现代经典名句。
中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已经为我们带头学习和欣赏古诗词做了有益的尝试。在那千人诵读经典名篇的场面中,已经让人感受到了诗词的力量。
人们所知道和了解的古诗句,绝大多数囿于中小学课本。而在学校课本之外,若要品读古诗词佳作名句,则完全靠自己主动地寻找和选择,用手机学习和品读,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网上有相当多的诗词网站,如古诗文网、中国诗词网、中华诗词论坛网等。搜索到以后,可以尽情参与其中。
用手机学习古诗词,能够扩大和增加我们所掌握的古诗词数量,增添我们头脑中诗词的储备。对于我来说,它为我书法中的书写提供了较好的内容。
在手机百度的检索过程中,通过链接,能够查到更多的典故以及有温情有智慧的美言佳句。利用手机学习古诗词及现代诗歌,比之阅读纸质书本,有着独到的优势。
首先,从百度中寻找诗词,内容广泛,速度快捷。只要进入百度窗口,输入关键字然后搜索,想知道的和与其相关的内容便立即显示出来,这里的内容选择的余地也很大。
其次,手机里有有声阅读,帮助记忆。有声阅读通过发声,聆听曼妙的诵读,反复聆听,便能印在脑子里。
再次,它能够链接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启发人的大脑的无限联想。就像花藤的枝生蔓,蔓又生蔓,可以更多地把与检索到的内容和与之相关的语汇以及句子继续检索下去。
这个功能,我感觉特别有趣味,这种词汇关联,及其关联的关联(或可以称为链接的链接),有点儿像变魔术,给人知识以无穷尽的馈赠。而在有时候,检索过程中会突然出现精美之句,使人眼前一亮,犹如淘宝中的寻觅和深探。引人无休止的欲望,那是一种等待知识开发后的愉悦。
这样的检索也很耗时。有时候,不由自主地链接下去,眼睛盯着手机屏幕,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而此时阅读如入深潭,没有边际,亦如啃纸质书本,有不忍放弃的感觉。
当然,手机检索后,有时候我也会找来书籍与之相对照,对比查阅,为了使结果更精准更明确。同时,用笔来记录阅读过的内容,或抄录或截屏,增强记忆。
手机里的阅读与书法中的书写可以互补。书写促进阅读,阅读检索后学习理解再书写。诚然,书法作品当中,有时候也写我自己编撰的部分拙句。
网络里有糟粕,手机里的阅读也会遇到错误,这时候需要认真辨别。靠自己的知识积累或用身边的辞书(字典)来校正。
大量的古诗词阅读,使我利用手机得到很多收获。
诗文是书法艺术创作的灵魂。古人强调学习书法首先要读书,而其读书的内容就是经书和诗文,强调“以学养领字,字乃有味”。
蒙曼老师在谈《顺着历史学古诗》这本书的时候说,读书,就是让我们活得更像个人样,有更丰富的心灵,也有更宽广的视野。能够让我们在热闹的时候静得下来。
古人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我们的向学之心和春草一样蓬勃生长,更行更远。
用手机读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诗作,其中有优美的句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卢敖:战国时燕国人,周游至蒙谷山,见一古怪之士迎风而舞。卢敖请他同游,那人笑着说:“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不可久留。”遂纵身跳入云中。
翻译:远远望见仙人正在彩云里,手里捧着芙蓉花朝拜玉京。早已约好神仙在九天会面,希望迎接你一同游太清。
再如读宋代诗人王令《送春》中的句子“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解释:那只眷恋春光的杜鹃鸟仍在夜半悲啼,不相信春风唤不回。
赏析: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春夏秋冬总不老,人间多情寄诗间”。感受诗词之美,手机学习与我们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