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有一份对汉字的敬畏
——由书法作品中的误写说开去
时下,
千千万万的习书者在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所见到的书法作品当中,许多人或在借用古诗句的意境抒发心性,或用现代领袖诗词表达感情,当然也有人写名言警句,还有人书写自作诗词等。凡此种种,都是在宣传传统文化和经典。
美丽的方块字,像一朵朵瑰丽多姿的鲜花愉悦着我们的双眼。成为书法作品的汉字,更让我们欣赏着如同无声的建筑与音乐。
汉字是有生命的,又是十分形象的,所以人们与之产生了诸多的感情意味。汉字书法有许多不同的字体,每一种字体都具备自身的特色,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中的佳作,都能让人赏心悦目。
有人说,书法有法,但更需要有情。情是什么?我认为,这个情至少有一点,应当是对汉字的敬畏之心。
那么,我们对自己所书写的作品就应当有负责任的态度。首先,写作品的人对自己要写的内容必须有所了解,书写之前要认真地阅读,对其文字了然于心。
前不久,在我所见到的装裱后的书法作品里,有两幅内容是抄写的毛泽东诗词,在两幅作品里分别都落下了两个字。还有一幅是抄录宋词,一篇总共九十多个字的原作中,抄录者竟然也漏掉了三个字。
书法者在抄录经典作品的时候,由于书籍的版本不同,也有很多时候出现误差。有人抄录于网上,还有人认为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书就不会有错。事实上,当遭遇盗版的时候,错误依然难免。
某书展中的一幅毛笔小楷作品,写得相当精致,抄录的是李白的一首诗。可是诗中的一句“愿接卢敖游太清”中的“敖”却被写成了“遨”,成了“愿接卢遨游太清”。一字之差,毫厘千里。据书写者说,他就是抄自中华书局出版的《李太白全集》。可惜因一字错误,全篇作废。
这就引发我们的思考。研习书法,特别是书写他人作品的书法者,对笔下所书写的文字要有一个非常严谨的态度,严格筛选,严格把关,谨慎书写。书写之后反复检验查证,避免出错。特别是对某些国学精典,引用别人的诗词歌赋,必须慎之又慎。而书写中错误频出,则是对原文作者的大不敬。
作为书法者的书写是一种慢进的文化修行,或者叫修炼。它需要耐心细心专心净心(拙文“书学小语”之十八:《研习书法,心之练》),刻苦钻研、执着追求,还需要文化素养的积累和沉淀。这当然也是治学的过程。
早年,众多的习书者都抄录《心经》,一幅二百多个字的作品。正文写毕,人们会在落款写上“沐手”“敬书”字样。
“沐手敬书”,这是佛教徒用手抄写经文时的用语。既表示恭敬,又有佛法之意,通过五指润泽内心。
这个“敬”指有礼貌地进献,虔诚地供奉。
佛教抄经不同于一般书法,每一个步骤皆是修行,通过专注抄写佛经,达到身心安泰,内心不乱的境界。抄写时要抱以虔诚、恭敬的心态,并且最好先诵读一遍。
抄经是一次心灵荡涤的洗礼,因此,抄写《心经》一定要心手洁净,所以才要沐手。同时,抄经使用的字体要清晰工整,切忌字迹杂乱。
这个书写过程必须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字字准确,千万不能写错字,或有遗漏、重复的错误出现。
这是什么?这就是一种对佛经文化的敬畏。
近期,有关部门要求书法课堂上“思政”,即将德育的有关核心内容分解和渗透到书法讲述当中。那么毫无疑问,书法者笔下的作品也应当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指导之下。
简单地说,就是书法中要融入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这就更要求写出的作品严格准确,且高雅有层次,进而达到艺术品的高标准和高境界。
作品书写的过程,反映着作者心中的爱,眼里的光,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效果。
敬畏文字,是谨慎谦逊品格的折射,“敬”是对文字的憧憬与尊敬,“畏”是内心对汉字的崇拜。怀有敬畏之心,聆听文字教诲,恪守敬畏文字之准则。
那我们对其他汉字作品,何尝不是应该以同样的心态对待呢?无论谁人的诗句作品,同样都要恭敬,特别对国学中的古诗名句等,态度更要严肃。敬畏之心,不仅在书法的书写之中,造句作文吟诗诵读等活动皆应如是。
钱穆先生在编写我国《国史大纲》时,对其笔下的历史人物表示了足够的温情与敬意,首先是具备温情,而后表达敬意,这样的情感,是对历史史实的尊重,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的敬重,同样可以理解为敬畏。
人不可以没有敬畏之心。敬畏和庄重之心应该成文人的风骨。
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中有“推敲”的故事。由“推”改为“敲”,因为“敲”比“推”更加有礼貌。贾岛的故事告诉我们,汉语用词要严谨,不能随意,这样才能写出千古佳句。同样,这也是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研习书法的人们,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必须保持一种特别谨慎的态度。宁愿写不好或者不写,也不能有丝毫玷污古人的光辉存在。
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生养出正气、庄严与崇高。
人虽然渺小,因为有了景仰与敬畏之心,反而让我们内心清澄而庄严。万物众生,都值得我们敬畏。倘若对自然对生命有一颗虔诚之心和敬畏之情,才会真正感受到生命中的真与美。
(写于2023年7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