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热爱,所以阅读——由《马未都讲透唐诗》说开去
(2022-07-12 19:11:27)
标签:
马未都讲透唐诗热爱阅读 |
分类: 文字作品 |
因为热爱,所以阅读
唐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自其创作问世以来,乃为众多诗词爱好者捧读和吟诵的佳作。
图书市场中不乏解读古诗词一类的书籍,有关“深透”讲解的也不少。
从2020年的正月初五开始,马未都在他的观复博物馆蓄发写书,经过112天奋笔,终于成稿,今年三月,《马未都讲透唐诗》面世。
马未都在这本书的总序中说:唐诗宋词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最佳文学营养,让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因此生动、健康、圆融,继而丰富多彩。无法想象没有唐诗宋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更无法想象没有唐诗宋词滋养的文学会多么地干瘪。
此外,该书用300多幅传世名画穿插其中,是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书中的诗境和诗韵。
讲述诗人命运中的故事,由其诗知其然,由其事知其所以然,这便是该书独具的引人兴味之处。
人们评价,马未都讲述唐诗,就像在讲《一千零一夜》。
人称“马爷”的马未都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作家和收藏家。他的学历并不高 ,但他博览群书,精通历史,完全靠个人勤奋自学与读书,其痴迷的读书程度让人无比敬佩。
马未都对于书本的渴望就像一块疯狂吸水的海绵。早在他下乡的时候,曾经因为一位老乡想要拿书籍来糊墙而被他拦下。原来是他看中了老乡手中的“糊墙纸”,在他的百般恳求下,拿来老乡的“糊墙纸”,连夜读完了这本残缺的书。
回城工作后,他每逢工余闲下来就去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读书滋养了马未都,特别是唐诗与宋词。马未都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说:“读书是你一生中最应该早做的事”。
诗歌是文学的一翼。诗歌构建了我们的精神家园。历代诗词中,古人的智慧给了我们一辈子丰富的营养。
古诗词是现今许多孩童们的启蒙读物。许多人在书法作品中也都在抄录唐诗宋词等名言名句。我也经常抄录,书写内容成了书法传递与交流中的重要部分。书写的过程也是我学习理解与收获的过程。
我们今天的阅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是宣传热爱古诗词的扩展与延伸。
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将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撞击出精神火花,为诗词爱好者和观众营造了读诗词背诗词的氛围,进而引发了学习诗词的热潮。
“奋笔勤书发如雪,只为伴你读诗”。有诗与词相伴,是诗词爱好者的幸运。
美好的诗词与众人相约,滋润亿万心灵。阅读唐诗与宋词,领略大千世界,凝聚古人的智慧,从中探索古人内心,了解他们波澜起伏的情感,在书中与温婉的古人邂逅。
古诗词是一幅绵延不绝、浩瀚无边的画卷。人入画中,泛舟湖上,用自己的视觉在有声有色地诵读中,游览祖国的山水。
阅读中能够体味人生的曼妙。静下心来的时候翻开书,感受会自然而生。内心的充实与从容,从久远的历史中引发和激荡无限遐思。文字里的诗情画意和侠骨柔情,像一泓清泉在胸中流淌。
游走于阅读的天堂,与诗词共舞。当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手捧书本阅读的快慰时,内心的宁静只在于获取知识的渴望,那一点执著与痴迷,源于心底里对阅读的热爱。
清代名士张天培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望月。”三种不同境界,都与月相探,其神奇之魅,读书者亲历并从书中细品方可感受。
过去,曾经的人们“手不释卷”,形容的是阅读者的勤奋好学。如今在电子时代,纸质书籍虽然受到不小的冲击,但现实当中依旧不乏踊跃的读者。喜欢读诗者大有人在,纸质书依旧乐享在人们的心中。
坐下来用心读书,会洗去日常的浮躁,使人神情安宁。阅读的过程里体验文字和文学的滋养,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现精彩。
而阅读之于我,最惬意躲在一隅,掏出自己钟情的那一沓文字浏览,让文字带领我渐入佳境,且程度递进,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阅读在当下,撇开一切干扰,让书香浸润灵魂。阅读里可以寻觅美丽的世界,同时扮美优雅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