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研习者应培育自己的文字素养

(2022-04-06 16:56:37)
标签:

文字素养

书法研习

分类: 文字作品

     书法研习者应培育自己的文字素养

书法研习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研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书法创作是研习书法之后的一个成绩检验。然而,在研习书法之后的一些书写现场或在展示的作品当中,尚有一部分人的笔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失误。

去年早些时候,有首都师范大学的书法博士孙鹤(被网友称“孙夹史”)事件打了整个书法教育界的脸,我们更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两年前,面对新冠疫情的突发,书法作品里,许多人都写毛泽东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各种书体都有。这两首诗中有“地动三河铁臂摇”一句,但却经常被错写成“地动山河铁臂摇”。此句中是“三河”不是“山河”,原诗指的是三条河即黄河、淮河和洛河,错写的人大部都是没有领会原诗的意图。

还有这首诗中的倒数第二句“借问瘟君欲何往”也被错写为“借问瘟神欲何往”。

更有因为书法作品多是写繁体字,就使得有人在没太搞懂的情况下,把不该繁体的字写在作品里。

二零二一年的农历是辛丑年,有人在作品的落款中就把“丑”也写成了繁体的。其实,写丑怪时可以写醜怪,但是作为天干地支中的表述,就只能写,那个繁体字在此处不可用,用了就属于错误,多看古代字帖就明白了。

今年春节前,我在长春欧亚卖场参加“长春市第十四届新春笔会”,实际就是现场写春联。主办方发的选写的对联中有一联句“白鹤偏题松顶画,青烟自带马蹄风”,恰巧在我身旁,有一位书写者把这副对联中的“松”字写成了“鬆”,春联写完后,评委在审看的时候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个繁体字错写的问题。

笔会结束前,评委先将此作品从参评之列排除,然后评奖。

这个繁体的鬆指髮乱之貌。疏鬆、鬆散;表示软弱无用。另有肉鬆、魚鬆等。显然,这个繁体字写“松树”的松是不可以的,错误的。

书法需要一定的技法来表现,每一种书体都有其各自不同(笔法和结构等)的技法要求。

书家的书写,是书写者气质、人格等综合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书写者对书法之道和为人之道的自然流露。书法艺术境界的高低,是由书写者的综合修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和艺术造诣的程度所决定的。

书法作为书写者自身涵养、文化积淀、才性学识、精神气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必然要求书家做到谨修而身,慎守其真,不断增强自己的传统文化修养,树立文化品格,博学专注,把艺术品德、人文精神和表现人文情怀作为艺术的最高追求。

研习书法者还应当具备一点地名和人名知识,对文字学要深入学习和掌握。另外,还应懂一些文言文及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比如诗与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二者不可混淆。

艺文兼备方能行之远矣。一些人对书法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技法层面,致使许多习书者多以技法表现为主,没有对书法的文化内涵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导致了错误的出现。

近日看网上的抗疫书画展,其作品当中的错误就更多了。有一幅四个字的书法作品,写的是“大爱无疆”,但书写者把其中的“疆”字左下方少写了“土”。少写三笔,那就不是“疆”了,而是“加强”的“强”的繁体字。 

还有一幅作品是“全民抗疫,戮力同心”,书写者把后面四个字写成“戳力同心”。“戳”不是“戮”,“戮”的左下角为“门诊”的“诊”去掉言字旁,而不是“隹”。这个有不少人都认为那样写是正确的,错误的直接读“ChuLì”,其实正确的是“LùLì” 

此外,还有一个网上的抗疫诗作诵读,篇中把一个句子里“羸(léi)弱的身体”读成“赢(yíng)弱的身体”,“羸”与“赢”是两个不同的字,前者下面中间是“羊”,后者下面中间是“贝”,不可混淆。细看作品,图中打出的文字也是错的。

书法作品中是不允许出现错字的,无论正楷、隶书还是篆书作品。如果作品中出现了错字,那么这一整幅书法作品就都不能要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写。有错别字,就会影响整体的效果。如果作品中出现漏字的现象,可以在后面把这个字补上,但是字写错了,那是不能原谅的。

书法是文字的艺术,文字是书法的载体。研习书法,必须要懂得些文字学知识。书法艺术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就是汉字的整理和演化进程。而文字学是一门学问,是学习书法的一个基础,是字外功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汉字史上的许多现象不但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

书法创作的内容,多以写繁体字为主。繁体字也有规范,不能随意一刀切地对待,更不可随便更换和改变。

研习书法者只有掌握了文字学知识,理解了汉字内在的涵义,才能更深刻地表现书法之美,才能在书写的时候达到一定的境界。

作为传统文化的书法,更多的人在大量抄写古诗文,而此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写错字。那怎样才能不犯错?只有“认真”二字,一丝不苟地,细读细品精心研究所写的内容。

书法研习中要实事求是,不耻下问。东汉许慎在编著《说文解字》的时候,对他不能解释的字直接在书中用“阙疑”标示,这也就是我们今人应有的不回避问题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