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书店杂感:感悟书店里的阅读
(2018-10-06 20:42:21)
标签:
书店阅读 |
分类: 文字作品 |
在当前多媒体的冲击下,书籍的出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尽管读者少了,但还是有人喜欢捧读(纸书)。白纸黑字的感觉就是比手机和电脑来得有滋味儿。那巨大的优势就是,不怕没电,只要有光亮就行。
我读书,有的场合会整体上翻一翻,有时还会挑着看,跳着看,从后往前翻。手把着书的切口,从厚到薄用拇指那么一拨一撒,甚至还可以随时停下来。这些都是除了纸书之外任何一种阅读也做不到的。
早年,书店还没有开架的时候,营业员要做的事情就是,读者站在柜台外指着想选的书,营业员拿给你。你也可以说出书名,然后营业员给你找。若想买书,当然得选中了,满意了才能付款。倘若翻了看了不买,一两本两三本行,多了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营业员做的基本是传递,当然也可以做简单推荐与介绍。不想买书,来书店看书的人只是少数。有柜台相隔,读者不能和书籍直接接触,在售货员的眼皮底下,你只能简单翻翻。试想,你站在柜台边捧着书看上个儿八小时,不仅是营业员,连周围的人都会斜眼相看:想看书买回家,书店不是你这样呆的地方!
现在不同了,书店开架后,尽管看。而且书店里多都设有书吧,愿意看的,可以在这里呆上一天。
书店开架,读者任选。对于喜欢阅读的人来说,跨进那像满是山珍海味的宝殿,犹似品尝一场可以撒欢儿的盛宴,如同不限时和无底线的自助餐。徜徉其中,美妙无限,惬意无限。幸福与浪漫一起袭来,先打个滚儿吧!
我曾经在一家书店里,从六楼阅读到一楼,用了大半天的时间。什么书都翻,想看的什么书都看。地图,漫画,小说,诗歌,散文,辞书,新闻(这是我的本行),字帖,书论,译著,摄影,典籍,等等等等。走出书店是傍晚,心中的那种收获与满足远胜于丰盛的自助餐,连饮食上的饥饿感全都荡然无存。
当然,我阅读的重点都还在字帖上,翻字帖用的时间最长。
我把书店当作图书馆。当年钱钟书横扫清华图书馆,我们做不到也不可能,但是对于嗜书的读者来说却是如愿以偿的快事。
书店与图书馆不同的是,图书馆里新旧书都有,且旧书多,人传人借,还有的书中句子被圈被点画上了线,更有的书中的某页被撕掉割去了,因为它始终在不同人的手中漂流。从这个角度上说,你可能吃的是残羹剩饭呐(我在图书馆借的书就多次遭遇这种状况)!
书店的书则干净多了,全部是新书,书香浓浓啊!读书的人首先应当是文明人,爱惜书。是新书就不能给人家弄脏,人家这是要卖的呢。
读书人当中有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即翻页时用手指沾唾沫。咱不能那样子,那动作首先是不卫生,其次是弄脏书啊。
刚开架那阵子,我的休息日多是扔在书店里的。且多换着去不同的书店。
某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在一家书店里阅读,知道外面打雷下雨了,翻着看着,却不知不觉地听到了《回家》的萨克斯音乐。开始清场了,再一次带着收获带着安逸带着愉悦的身心回家。虽然有一点疲惫,但快意将其驱赶。
在今年早些时候,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中,获得第一名的快递小哥雷海为,董卿问他如何学习背诵古诗词,他说在书店里阅读时背诵,回到家后默诵。不言而喻,书店起的作用该有多大!
当然,书店的终极目标还是卖书,只看不买不消费,书店欢迎吗?我曾与一家书店的主人聊过。总体来说,他们希望读者购买,但是只看不买的他们也欢迎。因为不是所有的读者都是这样的,有的人你让他/她在店里逗留,他/她都没有时间。
10年前的10月初,我去日本,夜10点半,徜徉在爱知县蒲郡市一条小街上的“精文馆”书店。门口写着营业时间“10点至26点”,我问为什么是16个小时营业,过了后半夜还有买书的吗?店主人的回答很简单:因为那时候“还有读者在阅读”(见博文《旅行日本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