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所谓的高三三轮复习,在我上高三的时候就有这个说法,我的高三复习也是按照这三轮来进行的。当时还感觉特牛逼,什么事来上三遍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事不过三啊,我都复习三遍了,一定复习得应该很好了。
骨子里我是一个不愿意沿袭传统的人,自己成了老师以后便开始捉摸,三轮复习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打破这样的复习模式?后来逐渐外出去其他学校学习,见到有的高中还采用过五轮复习法,真是让我感觉匪夷所思。五遍?学生搞不好都要呕吐了?
个人认为,复习的遍数不宜太多。高三的任务当然是要把知识先由点到面、铺地毯式地复习一遍,然后通过大量模拟训练让孩子们通过试题将这些知识掌握熟练,并且积累足够的做题经验和技巧,做到这些就可以了,就可以在高考考场上取的好成绩。
因此,二轮复习就足够了,一轮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轮进行强化训练。
但毕竟胳膊拗不过大腿,绝大部分高中还是遵照三轮复习方法。只不过不同的学校之间略有不同。
有的学校把二轮复习变成了小专题形式,学案制作非常小巧精细,不求大而全,只是针对一轮复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进行强化训练。这是很好的做法。
我们学校则往前更进了一步,采用了加大考试密度,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见缝插针进行知识点讲解的方式。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效果非常好。
最终学生是要通过完成一张张试卷做试题来取得分数的。二轮的复习与其再让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就不如让学生直接坐进考场亲自做题来得更加贴近高考。事实证明,老师讲学生听是效率很低的一种形式,训练对象成了老师,老师一遍遍强调,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炉火纯青。你再看看学生,学生一脸茫然疲惫不堪坐在下面被动地听,老师再怎么强调,学生也都无动于衷。这就不如让学生坐进考场,让孩子们由被动输入变为主动输出,试卷在老师批阅后第二天讲评,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查缺补漏的方式效率更高。
二轮复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生做题老师讲题的时间中度过的。考得次数很有讲究,如果太少,学生就不会成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如果太多,学生就会逆反疲劳,过犹不及。
知识点的讲解退居次席,但仍然不可或缺。
依然采用专题的形式,依然瞄准一轮复习中学生暴露的关键问题。只是压缩专题的数量,总共设置八九个专题即可。
我曾一度对二轮的知识复习课到底怎么上一筹莫展。讲得太细吧,就会重蹈一轮的覆辙,班里的绝大多数学生也都厌倦了知识点的二次重复,严重浪费学生的时间。
后来想通了,老师的关键作用就是点拨,是画龙点睛。是要替学生总结出这一个知识点高考的命题特点及规律,是高屋建瓴式的指导,是四两拨千斤,是给学生醍醐灌顶之感觉,是让学生有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愉悦。
老师点拨的高度就是学生的成绩高度,你指导得越到位,学生的复习效率就越高。
这就需要老师课下做大量反思统计总结的工作,将近几年的命题规律烂熟于胸,用最精炼的语言传达给学生。
一节课的课容量要很大,相当于一轮时四节课的容量。对易错点进行进准的二次轰炸,直至学生印象深刻。
你的居高临下,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这真的是二轮复习,而不是一轮复习唠唠叨叨的翻版。
此时题目不用做很多,但必须是精挑细选符合新课改精神的好题。学生好比战马,好的试题就是精良的草料。吃什么样的草,就会长什么样的身体。好的草料会让战马瞟肥体壮,差的草料却会让战马羸弱不堪。
同时,老师要告诉学生,进入二轮,一道题不能仅仅满足于做对,你还要“赏析”这道题,站在命题人的角度来理解这道题是怎样出来了,这段材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这段话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四个选项为什么如此设置,干扰作用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善思考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而思考,是需要时间的,是需要老师有意识留给学生时间的。
一个老师或学生如果忙得像陀螺一样,他的高考注定失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