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所在的学校在省内还算是有些名气,生源状况也非常好,孩子们遵规守纪刻苦学习。我每次上课看到孩子们专心听讲的神情,都会心生感动,更觉责任重大,唯有把课堂上得更精彩一些,点拨得更加细致一些,方能安心度日。
面对全体学生的课堂我是可以做到问心无愧的,但是私底下很多同学都会来问我一个问题:“老师,你看我基础知识掌握得也没什么问题,你让结合材料我也能做到,可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呢?”
这些孩子说的没错,他们确实是很努力的,课堂上也是认真听讲的。这个问题折磨了我很久,我也百思不得其解。只能让这些孩子拿着做错的试题给我讲ta做题的时候到底是怎么想的,我在一旁思考ta为什么要这么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终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那就是:这些孩子普遍过分注重细节,以至于忽略了主干。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学科都有主干知识和细节知识之分。主干知识就是最基础的,最有代表性的,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部分,掌握了主干知识也就意味着你能拿到一个基本的分数了。而细节知识大多是规律之外特殊性的表现,非典型,比较偏怪,难度也较大。一张试卷中区分度高能拉开差距的题目很多都是以细节考查为背景的。缘于此,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也就特别注重细节的积累,笔记本上记得满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
而这些刻苦的孩子之所以无法取得满意成绩的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主干和细节之间的关系。按重要性而论,主干知识显然比细节知识更为重要,主干知识承载着一个学科最基本的价值观,也理所应当成为孩子们思考的出发点。
很多孩子过分注重细节反而忽视了主干知识的主体地位。阅读完一道题,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直奔细节而去,满脑子都是命题者设置的陷井。这种过分侧重细节知识的思维方式还特别容易麻痹自己,总以为自己技高一筹,能看到其他同学发现不了的玄机。偏激的思维方式极容易形成以偏概全的局面,于是审视每个选项每一个设问都背离了整体,不再顾大局,而是钻进了自我感觉良好的牛角尖,把题做错了还自认为只有自己发现了这道题的秘密,别人一定都掉进坑里了。答案出来,直接傻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被坑的恰恰是自己。
试题命制者出一道题其实很简单,难的是必须使这道题在讲的清楚没有争议额前提下还能具备合适的区分度。太过简单不行,99%的人都能做对,还怎么选拔人才啊?太难也不行,只有1%的人能做对,也不现实。主干知识又是命题人必须要着力侧重的,偏题怪题决不能出现在高考考场上。既然是主干知识,大部分孩子掌握的就非常不错,这可难坏了命题人员。在此困境下,很多命题人员被迫在选项的描述上故意搞得模棱两可,绝不会让你一目了然,借此诱使你陷入两难的纠结境地,最后导致把题做错。综合题的材料呈现多半也是若即若离若隐若现,让孩子们苦心孤诣地去猜测材料背后表达的真实意图。
这就需要孩子们必须学会一个词“斟酌”。拿到试题,认真阅读材料,平静公正地对待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格,每一个图例。把握好命题人真实的意图。四个选项的权衡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有两个比较容易排除。剩下两个中有一个的描述可能会含糊不清、不那么完美,这时候你千万不要被它迷惑了,可以选择暂时搁置。看最后一个,最后一个如果肯定不正确,那就选刚才那个拿不准的。如果最后一个你也拿不准,也让你很纠结,那就要真正静下心来好好揣摩一番了。标准还是要依靠主干知识,看哪个选项从整体上来说更加靠谱,更加贴近你的认知。千万不要死盯着这句话中不完美的那点瑕疵不放,以至于忽视了“这句话整体上说得还是基本合理”的这样一个事实。鲁迅不是说过吗:“优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
综合题也要注意避免剑走偏锋,你大量做题,积累了很多做题的套路,事实是很多设问确实是有着固定套路可循的。套路代表了一类题的共性,材料创设出的情境是一道题的个性。充分重视个性当时是必要的,但共性同样不可忽视。根据分值,合理确定个性和共性的比例。切忌一味寻找个性,过分解读材料,搞得答案完全背离了常识。大规律才是方法论,非主流的材料只是点缀。
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想做到每道题都能恰如其分地思考,还必须在大量做题中反复锤炼,才能将此能力内化于心。那时,你就不再纠结,谁对谁错一眼便能洞穿,达到了处乱不惊孤独求败的境界。
希望以上的分析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