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目前高考的考查方式特别注重考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要考查这一能力,命题者就必须在题目设置的材料中把相关信息隐藏进去。如此,材料就成了内藏玄机的宝藏,就看考生能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很多考生也知道材料特别重要,阅读材料的过程中也是相当认真仔细。可还是会遗漏很多信息,对命题者的提示熟视无睹,这是为什么呢?两个原因:一是考生本身文本阅读能力很差,根本读不懂材料表达的真正含义;二是学科基础知识的欠缺,也注意到了提示词,但无法将材料和所学的知识有效连接。
举个例子:
(16天津文综)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 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C. 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A. 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不得不承认,高考题的文字描述已经精简到极致,这让习惯了废话连篇的孩子们极不适应,了了数字及蕴含了巨大的信息。
我们来看题干文字“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第一句话是废话,下面的受潮水搬运很重要,说明贝壳堤是受海水的搬运沉积作用而成,下一句中的“经较长时间”最为关键,也就是说,贝壳堤的形成是非常缓慢的,是需要海平面长期稳定方可形成;最后一句“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的意思是说,贝壳堤的位置几乎可以认为就是海岸线的位置。
第1题相对容易,就是通过图中海岸线位置的变动即可得出,从古到今,海岸线从西北向东南移动,说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也说明海平面是逐渐下降的。选C。
第2题就不太容易了。很多同学很容易排除B,因为全球气候变暖就意味着海平面要上升,和材料明显不符;而ACD的描述貌似都差不太多,海平面下降、海滨泥沙淤积以及地壳下沉不都可以得出海平面下降的结论吗?是的,道理好像是这样的。那就请你再仔细看这三个选项的状语,A项用的是间歇性下降、C项用的是泥沙不断淤积,D项用的是地壳阶段性下沉。“间歇性和阶段性”的意思是说,变化不是持续的,中间是有停顿的。“不断”的意思是持续,中间不停顿。
理解到这里,这道题已经没什么技术含量了。再结合材料题干中的“较长时间”,你会发现,在距今2700年到3700年和距今1000年到2000年的时候形成了贝壳堤,贝壳堤的形成是需要较长时间的,那就说明在这两个时间段里海岸线是不能剧烈变动的,是需要停顿的,因此用词上对应“间歇性和阶段性”会更好,C项就排除了。D项用的是地壳,这个词涵盖了陆地和海洋,如果陆地和海洋的地壳都下沉,那么海平面还是不会变动的,如果前面加上“海洋”二字,专门指出是海洋地壳那就对了。A项的说法最精准。答案就是A。
从这个小题可以看出,命题者在命题时使用词语的精雕细刻,我们作为考生,就应该能理解命题者的煞费苦心,当看到文字中的敏感词时能有所注重,和命题者形成默契,这样的话,你的做题功底就很厉害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