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两天将试题,有些题(包括权威的高考试题)的选项设置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作为身经百战做题无数的孩子来讲,不看材料不看题干,仅凭逻辑推理就能一目了然选对答案。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有的命题的描述左右逢源,用的词模棱两可,怎么解释都说得通,岂有不正确的道理。
看几个例子。
(2016江苏地理试题)2016 年1 月24 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 为该日8 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此时我国
A.
C.
解析:此题的选项用词颇有讲究,A项用的是“均”字,也就是都、全部、一定的意思。做题经验丰富的孩子一看就知道这个选项一般是不正确的,因为绝对化的描述鲜有正确者;B项用的是“普遍”二字,意思同“全部”,也属于绝对化描述,直接排除;D项却用了一个留足了余地的“基本”二字,什么叫基本,也就是说不用完全一样,差不多就行。那我再问你,什么叫差不多?到底差多少叫差不多?于是,D项很安全,因为余地很大,答案就是D。
再看一个例子。
读舟山市 2015 年 7 月某段时间的相关气象资料,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题。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关于这几天舟山天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天气系统自北向南影响舟山市
B.8
日最低气温低是因为受冷气团影响
C.11 日气温下降是因为冷锋过境
D.13 日舟山可能受高压控制
解析:大家看到D项,13日舟山可能受到高压控制。这个”可能“二字用得真是太妙了,直接消除了学生心中的疑虑,答案就是你了。
是的,答案就是D。是个正常人就能一眼看出来。因为一句含有”可能“二字的话就是一句千真万确的废话!
比如:”明年高考你可能考上清华北大。“这就是一句废话,考上也行,考不上也行。
指望这种弱智题选拔出顶尖人才无异于痴人说梦。
拜托命题专家们别再玩这种小伎俩了,八面玲珑的描述不但不能证明你的水平高,反而只能说明你的肤浅与圆滑。
老老实实用心斟酌每一个选项,表达清晰的态度,千万别用”可能、基本、或许“之类的词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