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弱点之忘恩负义
(2013-11-21 15:30:40)
标签:
教育随想教育 |
忘恩负义历来为人所不齿,然而,令我们非常尴尬的是:忘恩负义其实只是一种人性——一种极其正常的人性,它甚至深入我们每个人的灵魂,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候,露出狐狸的尾巴。
《唐国史补》上记载了一个故事,很有生命力,也很耐人寻味。
李勉做过开封尉,在任期间,曾暗中放走了一个很讲义气的死囚。后来,李勉罢官,客游河北,偶遇那死囚,死囚欢天喜地地把李勉迎回家,大加款待。晚上死囚和她妻子商量:“此人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他!”他的妻子也说:“我夫说的很对,理当如此!”死囚问:“拿什么来报答他的恩德?”其妻说:“一千匹布可以吗?”死囚回答:“太少了!”其妻问:“两千匹布怎么样?”死囚还是说“太少,不能报恩于万一!”其妻献计说:“像这样,还不如杀了他,怎么样?”死囚立马动了心,说:“很好,就这样办!”
……
这个故事,可谓惊心动魄,死囚夫妻从讨论报恩的筹码,一下子滑向了杀人的深渊,这是怎样的一种突然转折啊!
究竟是一种什么心理,导致这种转折呢?
要知道,施恩者虽然物质和精力有所损失,但却获得了精神上的抚慰和心理上的快乐,足已构成一种自我陶醉和自我优胜的理由。而受恩者在精神和心理上却总是处于劣势。一旦地位发生变化,受恩者一定会谋求恢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平衡。所以狄德罗说:“感恩是一种负担。”这种精神上的负担,一般来说摆脱的方式只有两种:一是知恩图报,另一种就是忘恩负义。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其实际作用都是为了摆脱感恩的负担,在精神实质上毫无二致。马克吐温说:“报恩和背信是同一行列的另个极端。”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偶然的巧遇,死囚夫妇一开始就想摆脱对李勉感恩的负担,严格来说他们并不是坏人,因为他们首选的方式是“报恩”,但当他们感到无论如何报恩,都不足以摆脱救命之恩这种负担,而这种负担又时必须摆脱的,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摆脱负担的方式——忘恩负义!据我看来,中国人的忘恩负义又有甚于外国人。为什么?答案是“都是孔子惹的祸!”
儒家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就把报恩的筹码加大了,也就是说,受恩者只有用“涌泉”来回报施恩者的“滴水”,才有可能获得精神上的平衡。所以,当受恩者无法涌泉时,他们只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忘恩负义。俗话说,“一升米养个恩人,一斗米养个仇人”,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此吧。
鉴于此,我又常常为战国时的士人感到悲哀,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质就是士人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精神上的平衡,因为靠个人的力量,他们实在无法忘恩负义,既然他们两忘恩负义的选择都没有,只有以死相报,却又甘心情愿!而施恩者也乐于接受,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宽厚的信陵君率领门客往赴秦军,却因七十多岁的侯嬴不能随从,就“恨之往返也”。当侯嬴说“自君出发之日起,记君至北营,当北乡自刭以谢公子”后,信陵君才兴冲冲离开。而荆轲也正是为了报恩,在太子丹的一再催促下,虽然等待帮手未果,却仍贸然出发,明知不可而为之。我常常在想:假如荆轲等到了帮手,结果会怎么样?可惜没有谁能告诉我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历史的悲歌,也是士人的悲歌,更是报恩者的悲歌!
吴起爱兵,这没得说。有一次,吴起用嘴把一个小兵腿上的脓吸了出来。有人告诉了小兵的母亲,小兵的母亲竟然哭了起来,人们大惑不解。小兵的母亲说:“吴将军也为我的丈夫吸过脓,所以我丈夫早就为将军战死了,现在,轮到我的儿子了,我怎么会不哭呢?”人们还是不能理解,老太太说:“将军为了一个小兵吸脓,小兵除了用生命,还能够用什么来报答将军呢?”这真是智者的眼光,能够看出大人老爷们“皮袍下的小来”。拿破仑爱护士兵也是出了名的,但他私下里也承认,士兵在他眼里,不过是炮灰而已。那么,拿破仑为何爱护士兵,还用得着我来说吗?
周朴园见到鲁侍萍,一下子拿出五千元的支票,为什么?有人说,是害怕自己的丑事败露;有人说,是哀怜鲁侍萍;有人说,是要鲁侍萍从此放过自己,是……我想说的是,周朴园在社会上是一个凶残的资本家,在家庭中又是一个寡廉鲜耻的绝对权威,他淹死几千小工,他保留鲁侍萍的遗物,他不容许别人进鲁侍萍曾经住过的屋子,他何曾怕暴露什么?他不可能哀怜鲁侍萍,因为眼前的鲁侍萍已经不是他心目中的鲁侍萍了;我以为,他真正想要的是赎罪,也就是报恩,用金钱来“求得心安”,来换取心理上的平衡。而鲁侍萍不要金钱,也并不能认为她高尚,我以为她就是恨,“我这么多年的苦不是你用金钱算得清的”,所以,鲁侍萍拒绝了金钱的诱惑,她要永远保持对周朴园的心理优势。让周朴园的灵魂永远不安,永远背着精神负担,永远无法获得平衡……
我们再次回到信陵君这儿来,信陵君救赵后,赵王自郊外迎接。唐雎告诫信陵君说,“人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我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并认为信陵君此次对赵王的大恩大德,就属于不可不忘之列。信陵君听从了唐雎的告诫,在充满了感激之情的赵王面前,始终不以恩人自居,表现得非常谦虚。原先我们以为,唐雎的告诫只是人格和道德上的教训,但是我们现在意识到,唐雎实在是为了信陵君的安全才这么说的呀!因为,让操着生杀予夺的赵王时刻感到感恩的负担,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漂母于韩信不过是一饭之恩,韩信却始终感激不尽;韩信于汉高祖功劳盖世,高祖却乐于听到他的死讯,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性的错位,谁又能说得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