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文言文网
(2013-08-11 17:18:46)
浅析苏轼诗词中的理趣
王 超
绪 论
唐诗和宋诗是我国诗歌史上并峙的两大高峰,然而两者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后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有过深刻的阐述,如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1]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这些着眼于美学风格的论述,揭示了唐诗和宋诗内在的本质差别。“相对于唐诗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和张扬,唐诗在情韵上做到了登峰造极,而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理趣”[3]。理趣,即包涵在诗文艺术形象中的哲理,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理趣是宋诗相对于唐诗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宋词和唐诗一样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且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到宋代中后期之后,经过苏轼和辛弃疾等人的努力,宋词慢慢摆脱了词为艳科和小道的传统偏见,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尤其是苏轼在自创的“以诗为词”的艺术手法的指导下,词和诗一样可以表现任何诗可以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宋词几乎和唐诗一样被社会所接受。理趣作为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被引进宋词中,使宋词可以更加地发扬光大。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封建文人的最高境界,其对诗词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而“理趣”也是其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 苏轼把他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验, 及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外化在大量的诗词中, 本文试对苏轼部分富于理趣的诗词作些粗浅论述。
一、从人间情看苏轼诗词的理趣
苏轼的一生是丰富充盈的一生,其人生境界可以用“圆融”两字来形容,重情是一切优秀的文人共同的品质,苏轼就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这一点在他的诗词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是情成全了他诗词,也是情成全了他的“圆融”。作为一个文人,苏轼的情大都通过诗词表现出来,而苏轼在借诗词抒情之时却一直伴随着理趣,理趣成了苏轼通过诗词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兄弟之情
如果说友情和爱情都可以失而复得,那么兄弟之情将是独一无二,谈及兄弟情,纵览一番古今文史,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大文学家苏轼兄弟。苏轼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诗词。苏轼和苏辙两人年龄相仿,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兄弟之情尤为深厚。苏轼有诗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4](子由,苏辙字),可见苏轼对他们兄弟之情的倍感珍惜。兄弟之情在苏轼的诗词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和子由泥池怀旧》即是一例: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从诗的标题来看,这首诗一定和兄弟情有关,然而这首诗并未局限于只对兄弟情的描述与抒发,而是在兄弟情的基础上达到了超越,超越到了描述整个人生的高度。该诗用了“雪泥鸿爪”这个譬喻,雪泥鸿爪把人生比作一个悠悠的长途,所到之处,犹如鸿飞千里行程中暂时的歇脚。雪泥鸿爪之喻当然带有人生无常的虚无主义味道,但诗中被作者怀恋人生的感情冲淡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实为该诗中的名句,在一首诗的开头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实属少见,如果这样写了,后面的情感气势很难接下去,但苏轼做到了,并且运用的这样恰到好处,值得强调的是,苏轼的诗注重理趣,并非是呆板的论理,枯燥的说教。在这首诗中,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3] “飞鸿踏雪泥”,“泥上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三个连续性意象所组成的意象系列,很生动地表达耐人寻绎的理趣。 王国维先生亦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5]这里的“生气”与“高致”,便是苏诗理趣的体现。
关于苏轼表现兄弟情的佳作,我们不由得想到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此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此词名为“兼怀子由”,实则表达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兄弟之情再度得以超越。上片通过把酒间月所产生的奇思遐想, 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念和远古神话意象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 美人千里, 孤高旷远, 清凉澄撤, 玉洁冰清的境界。表现出词人对这种境界的永恒向往。 下片写遥望明月所触发的离别情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这一意象中渗透着浓厚的哲学意味, 名为演绎物理, 实则阐释人生, 即由月圆而兄弟不团圆, 生出对月的怨恨。又由月亦不能长晴长圆, 转而对月同情, 为月开脱, 并进而使思想升华到“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的旷达开朗的境界。表现出词人通脱旷达的处世态度, 豪爽俊逸深刻隽永的情致。本是一首阐发兄弟情怀的词,但其中一些名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千年以来几乎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制度广为流传了。海峡两岸的人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时用都会到这一名句。这词句包含了积极健康的人生哲理,能启迪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使人开阔胸襟,终成久传不衰的名言至语。
这首词留给人们很多的启迪:对亲情的深笃,对生活的热爱,情怀的旷达,性情的达观,这些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人生品质。苏轼通过这首词将这些深厚的人生品质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情感上引起后代人的共鸣,这种共鸣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直到今天这首词还广为流传。
除了表现亲情,苏轼的诗词里还表现了爱情这一主题,在众多的爱情诗词中,苏轼都注入了特有的理趣。
(二)男女之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都有着丰富的表现,苏轼一生吟咏的题材众多,而作为男女之情的爱情更是他笔下吟咏不绝的对象。作为一个闻名古今的封建士大夫,苏轼一生中有三位红颜都以相同或者不相同的方式厮守着,支持着,关心着他。象三颗寒星相伴着天畔的孤月,随苏轼在宦海浮沉,人世飘零,笃情如昨,无怨无悔。有了她们的伴随,苏轼虽然历经坎坷,但总能在她们的抚慰下旷达前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可以说,是苏轼身边的这些女子增添了苏轼人生的诗意。苏轼通过笔下的诗词将男女之情表现到极致。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文人,苏轼将这些诗词写得理趣盎然,耐人回味。
看苏轼的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词,苏轼将它写得饶有理趣。“男女场中,一方自作多情、恋恋不舍, 而另一方却浑然不觉,这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奇。但作者能把这种见惯不惊的事做了高度的集中, 把‘ 墙外行人’ 与‘墙里佳人’、‘ 笑’ 与‘恼’作了巧妙的对比, 得出:‘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一颇富哲理的概括”[6]。且这种哲理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 还可将它引申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宋人魏庆之就说“‘ 多情却被无情恼’, 盖‘ 行人’ 多情,‘ 佳人’无情耳。此二字极有理趣” 苏词中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 不仅没有削弱词的情感表达, 反而使情感更具深度更耐人寻味,也更富有感染力,其思辩色彩能给读者更多的感悟和启迪,从而使词的内容和功能突破旧有的藩篱,境界显得更为阔大,呈现出情理交融的新面貌。墙里的秋千上有佳人的笑声,墙外的有心人虽然空留遗憾,但终究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尤其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那种洒脱的境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了。这首表现男女之情的小词将东坡的深情与旷达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感动了无数读者,就连与苏轼朝夕相处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在吟唱此词的时候都抑郁不止,最终抱疾而亡,从此“东坡终生不复听此曲”了,可见该词的感染力!
二、从政治遭遇看苏轼诗词的理趣
苏轼从小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于在官场建功立业,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考试的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变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在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苏轼仕途历经坎坷,居无定所地辗转于各个州县,身心饱受煎熬。而苏轼又是一个喜欢挥文弄墨的文人,他总是就着自己的狼毫写下内心的真实感受,然而这些表现自己政治遭遇的感受又不是很直露地表现出来,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很委婉的展现出来,这里面会有很多很形象的比喻,象征意味非常浓厚,同时又充满哲理意味,耐人回味无穷。
如苏轼的一首《满庭芳》的上阕: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理要说,又不破坏诗作的意境,使理趣蕴含在说理之中,这些语句具有强烈的个性探索色彩,持与世无争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在苏轼看来,世间万物,“殆天数,非人力”(张孝祥《六州歌头》句) ,争又何益? 因而人生只能以“疏狂”对待,摆脱尘俗事务,获得精神自由。然而现实却不会让人“疏狂”,那就只能天天呼酒买醉,在醉中求得超脱。显然其中包含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也能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再看一首人们较为生疏的小令《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将洗澡搓背这样凡俗的生活琐事引入词中是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看上去是写这样一件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却有真丰富的象征意味,被苏轼借来说明:无论政敌怎样颠倒黑白,罗织罪名,我苏轼都是清清白白,刚刚正正的。一番很难以言明的道理,就这样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被阐发出来了。理趣诗的写作正应该将作家睿智的理性风范和大海般的胸怀相融合,别具匠心,别出机杼,心领神会,精炼细磨,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才能产生传世之作。苏轼的理趣诗词正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再看苏轼的另一首反映人生理趣的词《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行路时遇到一阵雨,其他人狼狈不堪,苏轼独不改其度,反而觉得草鞋竹杖,吟啸徐行,别有其趣。这是借眼前经历写胸中怀抱,表现了苏轼那种通达豪放的人生态度。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此词中出现的意象主要有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吟啸徐行的苏轼、“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料峭春风”、“山头斜照”等。这些意象的出现,再现了自然界的瞬息阴晴变化,一会儿是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一会儿却是料峭春风拂面,山头斜照相迎。在这幅画面中,唯有画中的人物苏轼,拄竹杖,穿芒鞋,于一蓑烟雨中吟啸徐行,不管他山雨急,还是夕阳红。这些意象的组合,透过自然界雨晴突变的关照,折射的却是一种对自然风雨和社会风雨的挑战,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词中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意象,是自然风雨与政治风雨的双重关照。竹杖芒鞋的意象,暗示的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与后文“归去”相连,似乎有归隐之意。其实词人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是要给心找一个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7] “末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情’从此时心境进而到对整个人生世事的彻悟,创造出一个参透禅机而心空以至产生艺术幻象,达到浑然忘求之境,也就忘却了风雨和晴天的差别,而忘记了自然界的晴雨正寄托了忘却人生起落浮沉和仕途中阴晴变化的哲理关系。此意象与前面意象之间,也由晴雨为中介,以超旷之情怀相关联,契合无间,妙趣横生。”[8]
三、从亲近自然山水看苏轼诗词的理趣
中国文人大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一旦在政治上遇到挫折,就总是把目光伸向自然山水。他们祈求在山水间找到某种生命的熨帖,借以安抚受伤的心灵。或者在和山水结亲的某个不自觉的瞬间,悟出某种生命的真谛。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借情语”[5],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是他们情感的流露。苏轼便是这些文人的其中之一。
苏轼在政治上屡受挫折,贬谪之地遍及华夏,最远至荒无人烟的海南蛮夷之乡。在宦海沉浮之间,苏轼有足够的条件去亲近山水自然,而自然中的某一景象往往又能激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更为可贵的是苏轼竟能从中悟出许多耐人深思的哲理来,这些哲理不自觉间就流露于苏轼的笔端,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精神读物。
说起苏轼对山水自然的观照所引发的和理趣有关的诗,大多读者都会想到《题西林壁》这首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看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和庐山有关的诗,因为诞生的朝代不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诗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意象飞动,大唐诗歌的气象展露无疑,做到了足够的“丰神情韵”,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明显地体现了宋诗的特征,理趣盎然,在平铺直叙的叙述中将要表达的哲理娓娓道来。此诗写庐山之景,侧重又是写登庐山之感,景与理结合得天衣无缝,读者可以因景悟理,以理会景。作者首先写庐山的千姿百态,远、近、高、低各有特色,接着笔锋一转,就横看、侧看,山形具有不同特点来发议论:所处位置和角度不同,看问题的结果就会不同。因此为人处事,应先要有整体把握,力避片面性。
李白的《望庐山瀑市》就是一百著名的描绘庐山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景色之作。而苏轼这首诗却是描写庐山的多姿多态,并由此得出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哲理。苏轼将庐山步移景换的观感与哲理结合起来,由此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只有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成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替代语,被人们作为名言警句来引用和传诵。这首诗可看做是苏轼理趣诗的典型代表作。
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也是一首理趣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该诗前两句分别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景,西湖的美景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后两句更是将西湖与古代美女西施联系在了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语句看似朴素自然,实则贴切生动。读者在阅读该诗时既可以体会到西湖的美丽,又可领略到苏轼诗的生机与理趣。
结语
苏轼关于理趣的诗词不胜枚举。
作为宋代诗词创作的集大成者,苏轼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 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在宋代繁荣文学的大背景下,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 在宋代三教( 儒、释、道) 合一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加之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艰, 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他的诗词中就常常充满着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但苏轼的诗词不是枯燥地说理,他诗词里所蕴藏的哲理大都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来的,所以,他能将这些哲理寄寓在丰富的生活内容之中,显得鲜活而有说服力。
苏轼诗词的理趣和苏轼的人格魅力分不开。苏轼的人格魅力,在于“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9],正是因为苏轼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所以他更能以一种超脱的眼光打量世界,观察人生,从而对世界与人生得出一些充满理趣的思考,苏轼一边写诗词一边思考,于是这些诗词就不自觉地感染了诗人思考时和思考后的理趣。苏轼的诗词和理趣永远分不开。
苏轼通过诗词寄寓理趣对我们当今的文学创作有很深的借鉴意义,苏轼创造了经典,苏轼的这些带有理趣色彩的诗词将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长河里愈发地璀璨夺目!时间已经证明了它们的意义,并将永远地证明下去。
通过阅读苏轼这些充满理趣的诗词,我们走进了苏轼的内心,感受到了苏轼的巨大魅力和伟大人格。我们有幸读到这些诗词。
w
参考文献
[1] 缪钺 《诗词散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6
[2] 钱锺书《谈艺录》[M]中华书局1984:2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14
[4] 莫砺锋《漫话东坡》[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8:17
[5] 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15
[6] 周秀荣 《苏轼词理趣特征浅析》[J]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5(6):1
[7] 苏轼 《东坡乐府》[M](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56
[8] 李琦 《论苏轼词中的意象与理趣表达》
[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0
[9] 周先慎.论苏轼的人格魅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1.
王 超
绪
唐诗和宋诗是我国诗歌史上并峙的两大高峰,然而两者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后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差异有过深刻的阐述,如缪钺在《诗词散论》中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1]钱锺书在《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这些着眼于美学风格的论述,揭示了唐诗和宋诗内在的本质差别。“相对于唐诗而言,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不如唐诗那样热烈和张扬,唐诗在情韵上做到了登峰造极,而宋诗的长处不在于情韵而在于理趣”[3]。理趣,即包涵在诗文艺术形象中的哲理,使人们在欣赏艺术美的同时感悟到人生的真谛。理趣是宋诗相对于唐诗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
在词史上,宋词占有无与伦比的巅峰地位,宋词和唐诗一样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且都取得了独特的艺术成就。到宋代中后期之后,经过苏轼和辛弃疾等人的努力,宋词慢慢摆脱了词为艳科和小道的传统偏见,题材范围几乎达到了与五七言诗同样广阔的程度,尤其是苏轼在自创的“以诗为词”的艺术手法的指导下,词和诗一样可以表现任何诗可以表现的内容和思想,宋词几乎和唐诗一样被社会所接受。理趣作为宋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被引进宋词中,使宋词可以更加地发扬光大。
苏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集大成者,代表着封建文人的最高境界,其对诗词的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而“理趣”也是其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 苏轼把他对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体验, 及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外化在大量的诗词中, 本文试对苏轼部分富于理趣的诗词作些粗浅论述。
一、从人间情看苏轼诗词的理趣
苏轼的一生是丰富充盈的一生,其人生境界可以用“圆融”两字来形容,重情是一切优秀的文人共同的品质,苏轼就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这一点在他的诗词中有着十分突出的表现,可以说是情成全了他诗词,也是情成全了他的“圆融”。作为一个文人,苏轼的情大都通过诗词表现出来,而苏轼在借诗词抒情之时却一直伴随着理趣,理趣成了苏轼通过诗词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兄弟之情
如果说友情和爱情都可以失而复得,那么兄弟之情将是独一无二,谈及兄弟情,纵览一番古今文史,首先进入我视野的是大文学家苏轼兄弟。苏轼兄弟的手足情,与他们的文学成就一样,永远是悠悠历史中璀璨夺目的华章。而苏轼将这种并肩携手、患难与共的手足亲情,用他最擅长的诗词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形成了那一首首发自肺腑、贯注着充沛真情实感的关于兄弟亲情的诗词。苏轼和苏辙两人年龄相仿,从小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兄弟之情尤为深厚。苏轼有诗说:“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4](子由,苏辙字),可见苏轼对他们兄弟之情的倍感珍惜。兄弟之情在苏轼的诗词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和子由泥池怀旧》即是一例: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 路长人困蹇驴嘶。
从诗的标题来看,这首诗一定和兄弟情有关,然而这首诗并未局限于只对兄弟情的描述与抒发,而是在兄弟情的基础上达到了超越,超越到了描述整个人生的高度。该诗用了“雪泥鸿爪”这个譬喻,雪泥鸿爪把人生比作一个悠悠的长途,所到之处,犹如鸿飞千里行程中暂时的歇脚。雪泥鸿爪之喻当然带有人生无常的虚无主义味道,但诗中被作者怀恋人生的感情冲淡了。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实为该诗中的名句,在一首诗的开头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实属少见,如果这样写了,后面的情感气势很难接下去,但苏轼做到了,并且运用的这样恰到好处,值得强调的是,苏轼的诗注重理趣,并非是呆板的论理,枯燥的说教。在这首诗中,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3] “飞鸿踏雪泥”,“泥上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三个连续性意象所组成的意象系列,很生动地表达耐人寻绎的理趣。 王国维先生亦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5]这里的“生气”与“高致”,便是苏诗理趣的体现。
关于苏轼表现兄弟情的佳作,我们不由得想到苏轼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此词名为“兼怀子由”,实则表达了更深刻的人生哲理,兄弟之情再度得以超越。上片通过把酒间月所产生的奇思遐想, 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念和远古神话意象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 美人千里, 孤高旷远, 清凉澄撤, 玉洁冰清的境界。表现出词人对这种境界的永恒向往。 下片写遥望明月所触发的离别情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这一意象中渗透着浓厚的哲学意味, 名为演绎物理, 实则阐释人生, 即由月圆而兄弟不团圆, 生出对月的怨恨。又由月亦不能长晴长圆, 转而对月同情, 为月开脱, 并进而使思想升华到“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的旷达开朗的境界。表现出词人通脱旷达的处世态度, 豪爽俊逸深刻隽永的情致。本是一首阐发兄弟情怀的词,但其中一些名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千年以来几乎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不分社会制度广为流传了。海峡两岸的人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时用都会到这一名句。这词句包含了积极健康的人生哲理,能启迪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使人开阔胸襟,终成久传不衰的名言至语。
这首词留给人们很多的启迪:对亲情的深笃,对生活的热爱,情怀的旷达,性情的达观,这些正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追求的人生品质。苏轼通过这首词将这些深厚的人生品质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情感上引起后代人的共鸣,这种共鸣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直到今天这首词还广为流传。
除了表现亲情,苏轼的诗词里还表现了爱情这一主题,在众多的爱情诗词中,苏轼都注入了特有的理趣。
(二)男女之情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历代文人的诗词中都有着丰富的表现,苏轼一生吟咏的题材众多,而作为男女之情的爱情更是他笔下吟咏不绝的对象。作为一个闻名古今的封建士大夫,苏轼一生中有三位红颜都以相同或者不相同的方式厮守着,支持着,关心着他。象三颗寒星相伴着天畔的孤月,随苏轼在宦海浮沉,人世飘零,笃情如昨,无怨无悔。有了她们的伴随,苏轼虽然历经坎坷,但总能在她们的抚慰下旷达前行。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曾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可以说,是苏轼身边的这些女子增添了苏轼人生的诗意。苏轼通过笔下的诗词将男女之情表现到极致。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文人,苏轼将这些诗词写得理趣盎然,耐人回味。
看苏轼的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易逝、佳人难见的词,苏轼将它写得饶有理趣。“男女场中,一方自作多情、恋恋不舍, 而另一方却浑然不觉,这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不足为奇。但作者能把这种见惯不惊的事做了高度的集中, 把‘ 墙外行人’ 与‘墙里佳人’、‘ 笑’ 与‘恼’作了巧妙的对比, 得出:‘ 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一颇富哲理的概括”[6]。且这种哲理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 还可将它引申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宋人魏庆之就说“‘ 多情却被无情恼’, 盖‘ 行人’ 多情,‘ 佳人’无情耳。此二字极有理趣” 苏词中所表现出的理性思考, 不仅没有削弱词的情感表达, 反而使情感更具深度更耐人寻味,也更富有感染力,其思辩色彩能给读者更多的感悟和启迪,从而使词的内容和功能突破旧有的藩篱,境界显得更为阔大,呈现出情理交融的新面貌。墙里的秋千上有佳人的笑声,墙外的有心人虽然空留遗憾,但终究有着“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洒脱。尤其是“天涯何处无芳草”这句,那种洒脱的境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认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句常用的俗语了。这首表现男女之情的小词将东坡的深情与旷达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感动了无数读者,就连与苏轼朝夕相处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在吟唱此词的时候都抑郁不止,最终抱疾而亡,从此“东坡终生不复听此曲”了,可见该词的感染力!
二、从政治遭遇看苏轼诗词的理趣
苏轼从小深受儒家用世思想的影响,有志于在官场建功立业,他22岁中进士,26岁又中制科考试的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后奋厉有用世之志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石厉行变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又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在两边不讨好的情况下,苏轼仕途历经坎坷,居无定所地辗转于各个州县,身心饱受煎熬。而苏轼又是一个喜欢挥文弄墨的文人,他总是就着自己的狼毫写下内心的真实感受,然而这些表现自己政治遭遇的感受又不是很直露地表现出来,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方式很委婉的展现出来,这里面会有很多很形象的比喻,象征意味非常浓厚,同时又充满哲理意味,耐人回味无穷。
如苏轼的一首《满庭芳》的上阕: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理要说,又不破坏诗作的意境,使理趣蕴含在说理之中,这些语句具有强烈的个性探索色彩,持与世无争的态度,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在苏轼看来,世间万物,“殆天数,非人力”(张孝祥《六州歌头》句) ,争又何益? 因而人生只能以“疏狂”对待,摆脱尘俗事务,获得精神自由。然而现实却不会让人“疏狂”,那就只能天天呼酒买醉,在醉中求得超脱。显然其中包含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也能引起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再看一首人们较为生疏的小令《如梦令》: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将洗澡搓背这样凡俗的生活琐事引入词中是苏轼诗词的一大特色。看上去是写这样一件小事,然而这些小事却有真丰富的象征意味,被苏轼借来说明:无论政敌怎样颠倒黑白,罗织罪名,我苏轼都是清清白白,刚刚正正的。一番很难以言明的道理,就这样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被阐发出来了。理趣诗的写作正应该将作家睿智的理性风范和大海般的胸怀相融合,别具匠心,别出机杼,心领神会,精炼细磨,发人之所未见,启人之所未思,才能产生传世之作。苏轼的理趣诗词正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再看苏轼的另一首反映人生理趣的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词中出现的意象主要有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吟啸徐行的苏轼、“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料峭春风”、“山头斜照”等。这些意象的出现,再现了自然界的瞬息阴晴变化,一会儿是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一会儿却是料峭春风拂面,山头斜照相迎。在这幅画面中,唯有画中的人物苏轼,拄竹杖,穿芒鞋,于一蓑烟雨中吟啸徐行,不管他山雨急,还是夕阳红。这些意象的组合,透过自然界雨晴突变的关照,折射的却是一种对自然风雨和社会风雨的挑战,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词中穿林打叶的狂风骤雨意象,是自然风雨与政治风雨的双重关照。竹杖芒鞋的意象,暗示的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与后文“归去”相连,似乎有归隐之意。其实词人所追求的并非外在的“身”的退隐,而是内在的“心”的退隐,是要给心找一个得以安放的精神家园,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7] “末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情’从此时心境进而到对整个人生世事的彻悟,创造出一个参透禅机而心空以至产生艺术幻象,达到浑然忘求之境,也就忘却了风雨和晴天的差别,而忘记了自然界的晴雨正寄托了忘却人生起落浮沉和仕途中阴晴变化的哲理关系。此意象与前面意象之间,也由晴雨为中介,以超旷之情怀相关联,契合无间,妙趣横生。”[8]
三、从亲近自然山水看苏轼诗词的理趣
中国文人大都有这样一个习惯:一旦在政治上遇到挫折,就总是把目光伸向自然山水。他们祈求在山水间找到某种生命的熨帖,借以安抚受伤的心灵。或者在和山水结亲的某个不自觉的瞬间,悟出某种生命的真谛。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借情语”[5],对山水自然的描写是他们情感的流露。苏轼便是这些文人的其中之一。
苏轼在政治上屡受挫折,贬谪之地遍及华夏,最远至荒无人烟的海南蛮夷之乡。在宦海沉浮之间,苏轼有足够的条件去亲近山水自然,而自然中的某一景象往往又能激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更为可贵的是苏轼竟能从中悟出许多耐人深思的哲理来,这些哲理不自觉间就流露于苏轼的笔端,成为后人顶礼膜拜的精神读物。
说起苏轼对山水自然的观照所引发的和理趣有关的诗,大多读者都会想到《题西林壁》这首七言绝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看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两首和庐山有关的诗,因为诞生的朝代不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诗境,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意象飞动,大唐诗歌的气象展露无疑,做到了足够的“丰神情韵”,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明显地体现了宋诗的特征,理趣盎然,在平铺直叙的叙述中将要表达的哲理娓娓道来。此诗写庐山之景,侧重又是写登庐山之感,景与理结合得天衣无缝,读者可以因景悟理,以理会景。作者首先写庐山的千姿百态,远、近、高、低各有特色,接着笔锋一转,就横看、侧看,山形具有不同特点来发议论:所处位置和角度不同,看问题的结果就会不同。因此为人处事,应先要有整体把握,力避片面性。
李白的《望庐山瀑市》就是一百著名的描绘庐山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景色之作。而苏轼这首诗却是描写庐山的多姿多态,并由此得出一个富有社会意义的哲理。苏轼将庐山步移景换的观感与哲理结合起来,由此得出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只有超脱事物,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成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替代语,被人们作为名言警句来引用和传诵。这首诗可看做是苏轼理趣诗的典型代表作。
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也是一首理趣诗。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该诗前两句分别描写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不同情景,西湖的美景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而后两句更是将西湖与古代美女西施联系在了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语句看似朴素自然,实则贴切生动。读者在阅读该诗时既可以体会到西湖的美丽,又可领略到苏轼诗的生机与理趣。
结语
苏轼关于理趣的诗词不胜枚举。
作为宋代诗词创作的集大成者,苏轼不仅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文人, 同时也是一位睿智的哲人。在宋代繁荣文学的大背景下,他学识渊博,思想通达, 在宋代三教( 儒、释、道) 合一的文化环境中更是如鱼得水,加之他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多艰, 更加深了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理性思考,他的诗词中就常常充满着给人以启迪的哲理。但苏轼的诗词不是枯燥地说理,他诗词里所蕴藏的哲理大都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来的,所以,他能将这些哲理寄寓在丰富的生活内容之中,显得鲜活而有说服力。
苏轼诗词的理趣和苏轼的人格魅力分不开。苏轼的人格魅力,在于“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9],正是因为苏轼追求这种精神境界,所以他更能以一种超脱的眼光打量世界,观察人生,从而对世界与人生得出一些充满理趣的思考,苏轼一边写诗词一边思考,于是这些诗词就不自觉地感染了诗人思考时和思考后的理趣。苏轼的诗词和理趣永远分不开。
苏轼通过诗词寄寓理趣对我们当今的文学创作有很深的借鉴意义,苏轼创造了经典,苏轼的这些带有理趣色彩的诗词将在中国文学乃至文化的长河里愈发地璀璨夺目!时间已经证明了它们的意义,并将永远地证明下去。
通过阅读苏轼这些充满理趣的诗词,我们走进了苏轼的内心,感受到了苏轼的巨大魅力和伟大人格。我们有幸读到这些诗词。
w
参考文献
[1]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