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的三个重要问题

韩农
http://s8/mw690/002LaNEWzy74RNf39J507&690
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社会共识,有机农业20多年来在中国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种。孟子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既然预期没有达到,首先当然要检讨自身的原因,找出解决办法,达到“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的目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发动机,有机农业作为一个既古老又新兴的产业,必须体现出先进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成为绿色生态经济的排头兵,既要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要兼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平衡,有机农业可谓重任在肩、任重道远。生产成本高,市场认知和竞争力差,普遍呈现叫好不叫座的局面,看起来目前的中国有机农业是在艰难中前行,我们除了称赞、鼓励这些行业的先驱之外,是否也该认真地反思有机农业更深层次的问题呢?通过多年的研发实践和推广,遇到了无数的困境和问题,于是我们开始以科学哲学的角度去思考有机农业的问题,下面提出三个问题供大家商榷。
一、有机农业需要系统的理论体系。
理论是行动的方向,理论缺失就成了摸着石头过河,在社会学领域也许可以试错,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则是很危险的事情,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探讨一下有机农业理论的缺失。
1、
http://s1/bmiddle/002LaNEWzy74Qal4MQo60&690
http://s11/bmiddle/002LaNEWzy74Qalw574da&690
2、
http://s3/bmiddle/002LaNEWzy74QanVI5452&690
3、
以上三点,反映出了有机农业在理论体系方面的不足。现在有机农业行业的春秋战国、流派众多,也从侧面折射出理论体系缺失的境况。
解决的办法就是加大理论研究和科学验证,尽快形成基本的科学理论体系,即使某些环节是建立在假说的基础上,有个基本的方向性的架构也好。理论是起指导作用的,方向对了,路线和方法都是可以调整的,方向错了,付出的代价是极大的。
譬如,针对土壤部分,应当以土壤地力为指标,强调发挥土壤微生物生产作物所需各种养分的能力,而非增加土壤养分存量的土壤肥力。对于作物营养方面,强化有机营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形成有机农业的营养吸收理论。对于病虫害防治,则应扩大生物多样性在有机农业中的实践验证,形成在特定条件下的基础理论,构建作物病虫害的“前端控制”体系。
http://s11/mw690/002LaNEWzy74QaptwsWea&690
二、
有机农业对投入物和技术做了严格的限制,包括转基因和化学技术产品,但是在提供完整的有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方面明显不足,所谓退有余而进不足。
首先,是思维惯性的影响。多少年我们都是按照化学农业的思维进行农业生产,尽管有了深刻的反思,但是在行动上仍然看到许多的惯性思维的痕迹,最常见的就是所谓替代,比如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其次,是抛弃化学农业技术手段后的迷茫,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复古或原始的做法,就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更实用、更有效的方法。第三,新的技术缺乏系统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复杂的多因素的生产环境,有机农业急需系统性、高效率、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另外,有机农业生产中还有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例如废弃物的循环技术,目前大部分农场仍停留在传统堆肥和传统沼气池上面,无论是效率还是处理时间以及处理效果都远远不能满足有机农业高生产力的要求。
与已经系统化的化学农业相比,有机农业到目前为止仍未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劳动密集不应成为有机农业的标签,用技术和工具取代人力才是社会进步的方向,也是大势所趋。
三、
农业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食品安全、环境生态危机、化肥农药减量行动,一系列的词语无不透露着安全农业的趋势和潜在的机会。
有机农业的投资在2014-2015年间出现了一波高峰期,但是约99%的投资都投在了看似能够赚取快钱的生鲜电商领域,有机生鲜电商成为互联网投资的宠儿,各种平台和直通车模式覆盖全网,抢尽了眼球,然而浪潮退去后,裸泳者遍布海滩!
一位生鲜电商朋友的总结虽然来得晚了,但还是说出了要害:
1)
2)
3)
4)
现在,终于体现出来,真正的价值洼地是在有机农业生产端。
第一、
第二、
第三、
问题就是机会,说明有机农业生产端将成为新的风口,也将成为投资人争夺的热点。
至于有机农业到底是规模化发展还是小型化发展,单一生产型还是多元化发展,业界有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看法,我认为这不是重点,存在即合理,无论哪种模式,以有机生产力作为指标可以反映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力提升意味着成本可以控制在有竞争力的范围,而有机产品的高品质意味着可以有适当的高附加值,一降一升,良性发展就有了保障。
对于规模化的生态有机农场,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技术和规范管理体系,确保大批量、高标准、高性价比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多样化的小农场则分食城市小众消费者,例如CSA吸引那些具有忧农爱农情结且具有具有较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群体;自然色彩强烈的自然农法小农场则可以吸引那些喜欢天然,信奉道法自然的消费群体;具备食住行游购娱的生态农庄则更多地吸引那些既想品尝天然美食又可以获得郊游享受的饕餮客、驴友和观光客。当然,无论哪种模式,前提是重视有机生产技术,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保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安全的产品。
有机标准解决了品质指标,而产量/成本则是生产力指标,两手都要达到才是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模式,才能够和常规化学农业抗衡,才能够使这个行业发展成为主流。
结束语
要让有机农业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在农业领域征得相当份额的一席之地,必须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特石有机农业进行了八年的研发时间验证和推广,提出了基于高科技环境友好技术的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 – 特石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展,但是以一个企业的一己之力只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尽量去做,今天提出这三个问题,希望抛砖引玉,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共同加快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步伐,让生态中国梦早日实现。
生产力就是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
【维基百科】
工业社会阶段。人定胜天的理念,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主导。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由于过度干预破坏自然生态,人与生态处于“对立”状态,生态与经济处于失衡,使得经济社会难以持续发展。传统生产力阶段,农林牧副渔多业并举,混合经营,各种提高效率效能的工具(技术)的大量应用,出现互补效应和价值增值(资源转换增值和产品加工增值)。
生态社会阶段。和谐共生的高度认知。相应的科学技术更加发达,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生态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状况是高水平的协调,“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成为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并由此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生产力进入到高级阶段,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在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与大自然协调的基础上,系统生产力表现出更高的价值转换能力。
【曾本祥】
【王松霈】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