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印象基督城

标签:
基督城新西兰旅游 |
分类: 新西兰旅游 |
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Christchurch,俗称基督城)
2010年9月4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发生7.1级大地震,但没有造成人员死亡,被认为是“奇迹”发生了。
2011年2月22日中午时分,基督城第二次遭遇强震,这次奇迹不再发生。6.3级大地震摧毁了市中心大部分的建筑,夺走181条生命,1万人无家可归,土地结构严重变形,商业区人去楼空,地标大教堂完全倒塌,基督城市中心几乎毁于一旦。
2011年6月,九个月以来第三次大地震重创基督城数以千计的房屋和建筑,地震让市中心的马路出现大洞,水管爆裂,早已脆弱的房屋倒塌在地。当天夜里,有2万户家庭在严寒中没有电力供应。(新西兰在南半球,6月是严冬)
2011年12月圣诞节前夕,在购物中心备货过节的市民再次遭遇地震,造成数百人受伤,人民已经厌倦了每天生活在地震的日子里。
接二连三的大地震把这座原本繁荣美丽的城市变得满目苍夷,六分之一人口纷纷逃离,经济增长减半,重建经费保守预估需要83亿纽币。新西兰总理挥舞着拳头,眼噙着泪光大声呼喊:“我们要重建市中心,恢复经济,重建信心,基督城,将不会变成鬼城!
基督城的维多利亚大教堂是一座标志性古老建筑,高大肃穆,可容纳1000人,是基督城的旅游标志.教堂旁边的这一座高达63米的钟塔,可观赏市容.另设有13个坐钟.可演奏各种悦耳的旋律,地震曾彻底摧毁了钟塔。
基督城的“传统酒店”。
著名的坎特伯雷地区创建者John robert Godley 的铜像,1850。
挨着大教堂,有一尊青铜雕塑,高高的十字架上,一位天使展开双翅,高举双手,仰望十字架,一把利剑在手中弯曲,象征着折断战争之剑。天使脚下是两位妇女的雕像,年轻的女子手持橄榄枝和鸽子,象征着和平,另一位年长些的妇女手持天平与正义之剑,象征正义。在和平与正义旁,对称地各站立着一位青年男子,右边是一位骑士,身穿盔甲,一手紧握长矛一手捧着头盔,双眼注视前方,象征着英勇。另一位战士身披斗篷,高昂着头,高举火炬。在两位妇女的前面,坐着一位母亲,低垂着头,摊开双手仿佛在向人们述说着什么,象征着奉献。在雕塑的底座,镌刻着一段文字:“为纪念在1914-1918年那场伟大战争中牺牲的坎特布雷儿女,感激他们把和平献给我们这个时代,噢,上帝”,这就是大教堂广场上有名的战争纪念塑像。这座纪念塑像于1937年6月9日建成,塑像底座所用的石料是建设奥克兰战争博物馆剩下的来自美国缅因州西南部城市波特兰的石料,青铜塑像则是在伦敦铸造的。这尊塑像被称为新西兰最好的战争纪念塑像。
为了迎接21世纪的到来,基督城的树立起了一个“大花筒”雕塑,这是一个高大的不锈钢雕塑,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银色的光辉。这个雕塑建造之初,曾引起很大的争议,许多人反对在这个传统风格的广场上建造这样一个现代风格的雕塑,但是争议归争议,这座雕塑还是建立起来了。传统终究没能阻碍现代进程,古典和现代的混合派生了大教堂广场的独特风格,这些是基督城的风格。
雕塑由9种新西兰特有的植物叶子的图案组成。雕塑的造型像一只花瓶,又像一支火炬,而有人更喜欢用冰激凌筒来称呼它。
街景
下这种棋,不但需要智力,还需要体力。
上学路上
清晨的一缕阳光
公园里
摸鸭
艺术雕塑
吹式“扫落叶”
海边
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