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课堂与新课堂的辨析
(2016-05-31 14:59:04)
是不是,建设了新课堂就可以完完全全的否定传统课堂,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专家们似乎早已给出了无数的答案,我们姑且不谈论专家们的观点的是与非。我们先看一看传统课堂和新课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堂所承载的任务和使命。
传统课堂毫无疑问是在老师的主宰下行进的课堂,因此,老师在课堂上所完成的教学任务,基本上都是老师在事先备课的过程中预设好的,这种预设可能是基于学生的学情,也可能是老师一厢情愿的,但是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那些传统的名师,那些对学生比较负责任的教师还是在很大程度上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因此,在两个最基本的教学关系上,大多数情况下就是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合老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配角;学生的学必须围绕着老师的教去学,即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必须的学什么,即使偶或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能够给予这个问题足够的尊重并耐心解答,这种情况也是很少见的。
在传统的课堂上正是因为老师的讲统摄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总是要参考教材的教辅资料,或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而即使再蹩脚的教辅资料它所呈现出来的知识体系也是性对较为完整的,所以,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对知识体系的讲授的完整的。恰恰是这种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迅速占领知识的制高点,考试能够考一个较高的分数。
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单一化的,即以学生掌握知识,获得高分为主要目标,虽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对个别学生的表扬和鼓励,但那基本上是在学生回答正确老师的问题,让老师感到满意后才会出现的。至于有个别学生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突发奇想,打断老师的思路则很可能会被老师视为大不敬的。
而新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动静结合的课堂,是注重孩子们情感产生和健康发育的课堂,是一个鼓励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课堂。
首先,新课堂实现了两个关系的彻底转变,即老师不在是课堂这个空间的主角,在新课堂上,老师会把学习的权利、学时的时间、学习的空间,学习的工具、学习过程中的提问权,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评议权都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学习环境中自由健康的成长。此时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的主角,进而老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要提供给学生什么,老师成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激励者、点燃者。
新课堂除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外,还要涉及到三维目标的全方位实现,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不在是单纯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个体生命,所以说,新课堂的学习目标指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生命成长提供助力和需要的营养。
由于新课堂更侧重的是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课堂,因此,很多知识的掌握与探索都是由学生完成的,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一个较低的知识层面迈向一个较高的知识层面的过程,是一种对新知识的仰望,因此很多情况下,学生探寻而得的知识可能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甚至错误的。对于这种情况,非老师的点播拔高不可。
因此,如果总结一下传统课堂与新课堂孰优孰劣,毫无疑问新生事物一定会优于传统的事物,但这并不是说传统的课堂就一无是处,就得一棍子打死,我们在建设新课堂的基础上一定要扬弃传统课堂,比如传统课堂中老师备课的周到细致,老师能传授完善知识的体系,老师课堂教学的脉络清晰,有些老师能够做到基于学情的备课等等。
有扬弃,才会显示出新课堂的恢弘和大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