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015-05-06 15:43:13)
标签:
宠物 |
在教学上,我们对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同样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有警示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比如一道数学题目,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了似乎就已经到达了我们的教学目的,但是如果学生不能深刻明白这样做背后的原因,其做起来的效果必然不高。就是说,没有深刻理解的应用并不是熟能生巧、内化于心的应用。
这就涉及到在教学中怎样处理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是一种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如儿童第一次见到某只猫,知道这只猫右耳朵,嘴巴旁边长有胡须,有四条腿,会喵喵的叫。这些特征对所有的猫来说是共同具有的。儿童此时的认识就超越了单个猫的特征而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也可以说,儿童形成了有关猫的概念性知识。又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心率较慢”描述不是我们认识的单个人的情况,但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率通常较常人慢的特点。这种知识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也属于概念性知识。猫的概念还与宠物、老鼠、动物等概念密切联系,按一定结构组织起来的就属于概念性知识。 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事的一套程序或步骤。比如,解决某一类型数学题目的解题步骤。从脑科学的角度看,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联系也有区别。运用程序性知识可以获得概念性知识,而对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则是程序性知识运用的前提条件。换一句话说,程序性知识是要回答如何做的问题,而概念性知识则要回答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问题。两者是一个前因后果的关系。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解题的方法技巧,更要注意这些方法技巧应用的前提,即对相关概念、原理的深刻理解。
我们再看下面一个数学例子:黄鼠狼和狐狸比赛跳跃,黄鼠狼每跳一下的距离是36厘米,狐狸每一跳的长度是22厘米。从比赛起点开始,每隔99厘米有一陷阱,问谁先掉进陷阱,如果学生不能将这一问题识别为比较22和99、36和99的最小公倍数谁大谁小的问题,即不能将其理解为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则即使学生会运用求最小公倍数的程序也不能在这一情境中运用它来解决问题。通过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充分理解最小公倍数这个概念性知识的因,就不会产生解决谁先掉进陷阱里这一程序性的果。
我们在教学中,常说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会学等等。这些提法都可以见到概念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这一因果关系的重要性。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能够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前提必须是充分的理解,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这样的学习才是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么做,更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