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化学习”

(2013-11-02 17:12:03)

“碎片化学习”与“整体化学习”

                                  ——张卓玉副厅长的观点

学习有碎片化与整体化之分。碎片化学习从尽可能小的知识点和技能入手,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和对技能的熟练应用。整体化学习追求完整的心智与完整的学习对象共同参与,追求价值确立、能力培养和知识习得的水乳交融。

应试学习的结果之一是将学习蜕变为训练,或者说,是将学习等同于训练。而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碎片化:将某种完整的技能或动作尽可能的进行小的分解。然后从分解动作开始训练。今天,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学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碎片化教学,或称为碎片化学习。学习开始设计一个个知识点、训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或作业设计时,首先关注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准确理解,准确记忆,对每一种技能的熟练掌握,熟练应用。

碎片化的“学”,源于教师碎片化的“教”。教师讲授是先见树木,后见森林,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不是按照学习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而是按照所授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进行讲授。比如,语文一定要从字、词、句讲起,数学一定要从定理、公式的理解或解题步骤讲起,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指导他所讲授的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细节的意义,知道每一个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和作用,但学生并不知道这些。这种不对称的现象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只能听从教师的要求,一字一句的听,一点一滴的记,亦步亦趋的练。

学生的学习只求结果的正确,不问过程的意义。在课堂上,学生紧张地、忙碌地应对教师的提问。问题总是很小,很碎,因而很多。表面上看,课堂很互动,很参与,很热闹。实际上,学生不是在探究问题,而是在寻找答案;不是在主动发问,而是在被动应对。由于问题太碎片化了,学生只知道自己回答的是对还是错,不知道对错的原因,不知道对错的意义,不知道甲问题与乙问题之间的关系,不知道下一个问题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不知道每一个问题的零件在整部机器上的位置、功能。学生受了表扬或遭批评,都无动于衷。学生在“被学习”。

从应试的角度看,碎片化的学习确实不失为一种有成效的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

整体化学习,强调的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整体化学习的意义在于: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近年来,一批学校在积极尝试以问题导学为主要特色的新教育模式。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体化学习的思想。而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2、在于对学习者人格、情感、权利和幸福的尊重与重视。整体化学习的出发点是人,落脚点也是人。学生有权利知道当下活动的目标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意义是什么。意义驱使,意义指导下的活动就是积极的、有趣的、人性的活动,就是可以感受成就与尊严的活动,就是高效的和持续有效的活动。整体学习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的人格、情感、权利、幸福,其次才是学生明天的成绩、成才、成功。

3、在于对学习规律、成长规律的尊重。知识形成的规律就是学习的规律,也是成长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遇到或明确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案;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就与喜悦。

婴儿成长就是如此,没有一个婴幼儿先是准确学会一个字的标准发音,再去学第二个字的发音,或者先学会如何迈左脚,然后才去学如何迈右脚。婴幼儿的成长都是整体性的,都要经历不断完善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