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幸福还给孩子》

(2015-03-11 19:21:02)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叙事

       绿绿的草地上,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大大的帽檐遮住了双眼,他向前迈着步子,像是在跟自己玩游戏,无比的幸福,这就是《把幸福还给孩子》一书的封面。

     《把幸福还给孩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心灵的果冻,第二部分是高庚,你在撒谎。作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慢慢深入,把心中的爱化为具有创造性的课堂,在家长沙龙上也教会了家长怎么欣赏孩子的作品。她是一位美术教育家,但她的教育超越了美术,也超越了艺术。她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导我们细细品味个中的寓意,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则,理解孩子,爱护孩子,教育孩子。她认为一种好的教育它的边际应该是没有限制的,应该是扩展到课本与课堂之外的,天地万物都是教育的资源、思考的资源,感受的资源。

 

      书中有两个小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孩子才是你的教案”,课堂上,要求老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旦发现孩子的目光是木的,散的,就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每个学生的表现,老师都关注并且反馈。另一个小结是让学生画出味道,李悦儿老师做了一个试验,在黑板上用土黄、粉红、大红、紫罗兰画了一组符号,再用黑色和深咖啡画了另一组符号,学生很容易就猜出来哪一组是臭味,哪一组是香味。然后学生画自己带来的味道,妙的是,孩子们一看就能说出其他同学画的是什么味道,而家长却是屡屡猜错。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是无穷的。总括说来,老师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发现自己具有创造的潜能;第二步,提供创造的平台;第三步,挖掘与滋养创造精神。    

       文中指出,如今的许多家长总拿自己的思想、方法、经验去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处在数学、语文、英语、钢琴、绘画等的包裹和重压之中,而且必须是听话学好。然而,大多数孩子都无法实现家长的超值期待,令他们深感失望。究其原因是大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当中,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让孩子无限制地多学东西就是素质教育,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培养,禁锢了孩子的创造性,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问题就会凸显出来。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爱孩子却不把孩子当人看,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介于植物和宠物之间,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高兴时使劲宠着,生气了踢上一脚,爱与恨之间的转换肯定会带来孩子心灵的扭曲,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够承受住这些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这样冷漠残忍?是老师、家长、社会对教育的曲解,对孩子的漠视……当孩子一旦出现错误时,家长往往用打骂、呵斥的方式让他们刻骨铭心,或者在孩子没有犯错误之前就提醒孩子不要犯错误,这样孩子为了不出错,只好收敛幻想,自我约束,缩手缩脚。成人在禁止孩子出错的同时,也使孩子失去了通向正确、通向成功的机会。李跃儿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大胆进取、独立思考、合作精神、参与意识等等方面的能力。可是,我们的家长往往在家中不让孩子破坏玩具,因为心疼钱,在学校里,我们的老师急功近利,不是让孩子在尝试中去学习,而是填鸭式的灌输,讲究立杆见影。这些孩子都是当配角惯了,小小年纪就已被一道道无形的绳索捆住了心灵,每做一件事似乎非要给个规定不可,如此下去,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建构起主动、进取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欢庆元宵节
后一篇:百变面点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