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之美,在于有水的滋润。叔父一家就曾住在水西村后面的兵工厂里。每次路过,远远望去,水西村那条流动着的碧波,成群的野鸟栖息在绿野之洲,偶尔还游过来一只或几只大白鹅,穿梭于芦苇萋萋。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成了兵工厂文艺青年们的摄影天地和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至于这个村子,我原本也是不甚了解,看似普通,一大片老旧的房屋,却有着一个非常好听的别名:“环丹山庄”。顾名思义,这个好听的名字,除了它的自然地貌所致,还源于它悠久的文化历史。
http://ww3/large/96ad8addjw1f9dicbq3hbj206e04faac.jpg环丹山庄" TITLE="水西之美 环丹山庄" />
一条被我们称为“母亲河”的碧波丹水,一路由北向南,呼喊着“我是丹河……”途径村庄,奔腾不息。丹河之水养育了晋城、高平、泽州、还有河南的焦作、沁阳,沿途的水利潜流工程、湿地、水库、峡谷层出不穷,风光险峻秀美,千百年来,自然造物,丹河之水逶迤蜿蜒,在这里形成了河湾,孕育了绿洲,留住了人口。沿岸的村庄得名“环丹山庄”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随着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管理需要,岸边村庄根据所处地形位置便又划分为“水西”“水东”和“水北”了。不难想象,三块绿洲裹挟着的一条热流,该要有多少传奇与故事诞生了。
果然,水西的千年古树告诉了我们答案。村内养心斋旁有一对“抱为一体、根心相连”的孪生银杏。树的躯干相依相偎,虽历经沧桑,却仍然枝繁叶茂,挺拔魁梧。走近再看,端倪呈现。村人告知,这是一雌一雄两株银杏,雄的负责开花,雌的负责结果。如此奇观,不由让人感叹造物的神奇。
既然分为雌雄,那么此二树堪可比拟情侣。没错,从这里衍生了一段古老的神话与传说。文殊菩萨身边的一对金童玉女突然失踪了。原来,在茫茫云海深处,二位小仙倍感孤独冷寞,遂相依相慰,日久天长,耳鬓厮磨,彼此互生情愫。怎奈天条戒律森严,不是谈情说爱的地方。爱情面前,冲动往往是本能的行为,他们为爱而双双私自下凡。等被发现时,已经成功降落在水西。触犯天条,必受惩戒,永远无法重返天庭。从此,水西沾了仙气,山更青水更绿。二仙涅槃之后,村子里便生了这对连理银杏树。在天愿作比翼鸟,下地愿为连理枝,是亘古不变的人间爱情。每每有游客驻足,是想聆听金童玉女的窃窃情话,还是来窥探这天上与人间曾经的美丽和悲呛呢!昂首眺望丹河湿地,碧波荡漾、绿草茵茵,不由令人心旷神怡,静宁空灵。
http://ww3/large/96ad8addgw1f9didj9kyxj207b040glz.jpg环丹山庄" TITLE="水西之美 环丹山庄" />
水西的树,不光有爱情,还有文化底蕴。这里的一颗被称为“状元槐”的千年老树,传说受它福泽的人,必定会金榜题名。这个传说源于一位秀才,在路过水西时,恰遇大雨倾盆,衣衫单薄、身体羸弱的他无处藏身,只好暂时躲雨槐树下,正在凄风苦雨中挣扎难耐之时,槐树瞬间滋生出簇簇新枝新叶将他团团围拢,使他倍感温暖,免受了寒气袭身之痛。为报答树的善行,他从此发奋苦读,后来果真中了状元。这棵大树也随状元之名而名扬,被称为水西神树。在历代村民的膜拜庇护下,槐树活得安逸健朗,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冠盖如云,肚大如鼓,形状如佛,树干粗得要好几个汉们才能合抱得住。沾了“神”字,定也常常要与“财源广进”“鸿运福泽”“金榜题名”等等吉祥的渴望与诉求一起收纳到人们心里,寄托美好的理想,尽管人们都懂得勤劳致富、善学成才的真理。
环丹山庄的内涵,新旧文化的碰撞,是一座古村焕发新韵的必然途径。村中有识之士刘全林先生带头筹资新建的环丹山庄正门上方,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佛教协会会长怡藏法师亲笔所题“积福门”三个字,门楼下面正中还有“积善门”,上面正中新题“环丹山庄”四字端庄、明艳、凝重、新鲜,引人注目。村内原有建筑亦完整地保留了古迹题额“环丹山庄”、“礼门义路”等道光年间旧匾,印证着水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并由此可见,“善行义道——善文化”处处揭示着水西人传承和发扬“善”与“义”的传统意念。善念善行在水西无处不在,一个大写的“善”字,道出了“愿天下太平、社会和谐”儒家情怀。
http://ww2/large/96ad8addjw1f9did2fp1gj207i049q3b.jpg环丹山庄" TITLE="水西之美 环丹山庄" />
水西之美,透着古朴,这种古朴之美可以在一座座一堆堆看似陈旧的老屋、老院和古庙、戏台里去寻觅,屋檐廊角间,墙角房顶上,门庭石阶处,窗棂壁垒里,木雕石狮、五脊六兽、垂带墀头、镂空浮雕,哪怕是一个陈旧的拱门,抑或是一堵废弃的照壁,无不透露着这些四合院、八卦居、关帝庙、古戏台曾经的辉煌。村内富庶的刘氏祖先乐善好施成为水西的传家美德,“汪汪善片”赈济灾民,是环丹山庄的时代符号,善文化在丹水河畔必将世代相传。
水西关帝庙缭绕的香烟弥漫,遮掩不了村民们在庙前空地表演民俗节目的喜悦。碑文石拓的古朴之气,窥视出古人也不缺风情雅致。史上此处“有人有景有境,亦山亦水亦酒,随风随月随情意”之妙,尽在碑文的一笔一划里,今人也赋予了它乡村文化传承的仪式感,淬炼了它历史厚度之韧性,展现了它现实生活之美学。
2016年10月29日写于晋城紫溦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