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困惑和解决措施
(2012-12-05 21:03: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帮扶结对学习材料 |
对空间与图形的活动化教学,主要是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通过“空间与图形”活动化的教学的研究,使教师有一个活动的过程,能积极投身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初步地进行活动化的途径、内容、时间及方法的研究,初步形成空间图形教学过程的活动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主要通过教师尝试性上课和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操作及学生课外的实践操作的教学途径。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动脑”和
“动手”探究,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但是,在教学活动中,对于这一块知识点的教学,本人还是遇到了很多的困惑和障碍,现罗列一部分,以得探讨。
一、本人所处乡下山区初中,学生来源于山区的农村家庭。相对来说,这些学生知识面狭窄,想象能力差,空间立体感弱。对空间的物体的认识不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学校硬件设备欠缺,连基本的空间立体物件都没有,上课想展示立体物件都很困难,只能凭老师和学生自己空间想象,不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觉。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给教学带来困难。
三、教师的教法不灵活,多采用凭空的灌输,或者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没有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能力,结果是,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而且不小心把学生带到了云里雾里,不知所然。
四、空间与图形这节内容,需要结合与生活,但学生生活经验少,生活积累更少,很多的空间图形不知为何物。也给教学带来了麻烦。
通过几届的教学,本人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只是本人的一点儿尝试
一、精心设计主题图,为学生提供课程资源和活动线索,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比较与分类。
三、 “小组合作学习”。
教材在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一个主题图。《空间与图形》的这些单元也不例外。主题图所提供的课程资源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情景。所以学生认识主题图时,好像在了解身边的事情,让学生置身其中。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自主地去探索、认识图形。
“比较”的目的是认识事物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彼此之间的同一性和相似性。“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按照事物间性质的异同,将不同性质的对象归入不同种类。我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要使初中学生理解接纳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借助表象这一中介。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一定要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起准确、鲜明的空间表象。必须建立起准确、鲜明的表象,让学生仔细观察形状与大小,让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即以鲜明的形象印刻在学生的脑子中。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先出示各种图形让学生认真观察,比较特征的异同,再进行分类。并让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征。从而构建出这种图形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图形的特征。
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在进行小组合作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并能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和合作技能。
总之,在“空间与图形”这部分教学时,应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爱动手、爱动脑、爱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积累认识图形、辨别图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