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另辟出一节来说“武林门”,是因为对“武林”一词的兴趣。“武林门”是不是与“武术”、“武打”相关呢?另外在上述“十门”中,我们唯一走过的就是这座已经没有“门”的武林门了。
西湖文化广场西边有一座横跨南北走向运河的青园桥,钢铁支架,却是枕木的桥面,看起来古香古色,有附近的居民坐在桥上纳凉看风景。
站在桥中央,北侧是远道而来的运河水,恰好驶过一艘运输船,南侧可见静静的武林门码头以及新修建的“西湖文化广场桥”。
循着一条小路走到人来车往的地方,是“密渡桥路”,然后走上热闹宽阔的环城北路,从隧道过去,看到“武林广场西通道“。这一块正在大兴土木,一边是林立的高楼,另一边则是建筑工地。
如今的“环城北路”,曾经为杭州的北城墙,是自隋朝开始修筑的城墙,且位置一直没有变过,上世纪1959年拆除,“武林门”就是在这段城墙上的城门。
关于“武林门”的叫法,可以看做是因为读音而被赋予不同理解的“范例”。
吴越国时期的国王钱鏐建杭州城时,这扇门起名“北关门”;南宋高宗建都杭州,称之为“余杭门”,是作为北城墙的唯一旱门(东边还有“天宗”、“余杭”两座水门,供船进出城用的);明代初期,天宗门被废,遂改余杭门为“武林门”,1911年辛亥革命后城门被拆。
我估计从公元900多年以来,这门上述的几个名字都在用,有趣的是,这“北关”又与“百官”音近似,民间就用“百官门”称呼。
而“武林”一词,则是来源于更早的传说。杭州城西有山有水,北山余脉至此,有“高不过三丈、广不足百步”的小土丘一座,也许真有老虎到此一游,也许只是人们的误传,这山就叫“虎林山”,用当地的口音读来读去,给读成“武林山”,甚至到南宋,竟然已经演变为杭州的别称了,《梦粱录》卷七:“杭城号武林,又曰钱塘。”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清丁丙《武林坊巷志》等,均以武林指代杭州,直至现在,当代人写杭州的古代史和近代史,也喜欢采用“武林”来称呼杭州。我到浙江省图书馆查阅资料,使用“武林”做书名的不在少数。
这也就清楚了:“武林门”与“武术”、“武功”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虎林”的演绎。
而在当下,“武林”一词有市场,《武林风》、《武林大会》,当然,《武林外传》的影响也还在呢。或许有一天,我们能看到一出以杭州的历史为背景,以虚构的人物和江湖故事为内容的电视剧,亮点在于,是以地名而取的剧名:《武林传说》之类。
图片1:桥上回望西湖文化广场
http://s12/mw690/002L2wjUgy6VrL7SaH9bb&690
图片2:桥名木匾
http://s8/mw690/002L2wjUgy6VrLdmtlZ47&690
图片3:从青园桥看武林门码头
http://s9/mw690/002L2wjUgy6VrLjtKEE3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