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印章”(杂谈)
2023-12-09 21:12:37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我看“印章”
印章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字刻艺术,己有3000余年的历史。秦嬴政统一六国后,皇帝印章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到了汉代,官印中开始有“章”和“印”之称。唐朝开始,皇帝所用的印称“宝”,官私所用的印则有“记”、“朱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古代,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自印章改用朱色钤盖后,除日常所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起一种鉴定标志作用。或者说得更确切点,印章是书画作品的一种格调,一种点缀,一种情韵,一种标识。
中央电视台二频道原来有个“鉴宝”节目,不时见到收藏家将珍藏书画拿来让专家和收藏爱好者鉴定估价,印章便成了鉴定估价的依据之一。通过专家从印泥新旧配比、刻制盖款方式等方面对印章鉴定后作出的结论,珍藏的书画因此价高得令人咋舌。
古代多用金、银、玉为印章,后用象牙、牛角、水晶等,元代以后,石章盛行。金属印章,多数先刻印模,然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雕成。石、牙、角等印章,则直接用刀镌刻,艺术成就颇高。至当代,木、塑、胶等物均成为治印材料,治印手段也借助于机械电动,快速、工整、规范,但却少了手工雕刻的古朴韵味。电脑技术将治印手段推向虚拟,鼠标一点,电子印章便随心所欲地移来移去。我除了感慨现代科技的昌明发达外,却找不到手工治印的那种艺术感觉。
印章多以篆刻为主,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随着时代变迁和各人所好,印章形态各异,且象形、隶、楷、行、草、宋等字体均有,五花八门,各具时代特点和风格,更具个性。书画家对印章情有独钟,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自己刻章治印,把格言、感悟、自谦或自勉高度概括提炼,刻到印章上作为铭记和表达。齐白石如此,徐悲鸿如此,张大千、李可染、黄永玉等大家也是如此。即便刚叩开书画艺术殿堂之门的后起之秀,也以自己刻章治印为乐事。因此,不少书画家也是刻章治印的高手。
书画家每件作品完成后必得用印盖章,视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作品增色不少。经常在影视上看到书画家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地写字作画,之后从自带的包里拿出印章,细细地将印泥盖匀,往书画上轻轻落下,再不重不轻地盖好,眯起眼睛品味一番,作品才算完成。这个过程看起来都觉得高雅,文气十足。
我曾参加都匀铁路工务段一个文学研讨会,主办人请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名的书法家即席挥毫。我对书法没有什么研究,也谈不上会欣赏,看了这些长发披肩穿着随意的书法家写好的字,觉得不怎么样,可他们盖上印章后,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满幅龙飞凤舞,气韵十足,尤其是各具特色的印章,如雪地梅花怒放,又像野鹿在森林里奔跑跳跃,书法效果一下便映衬出来了,我在欣喜之余,又感到一种震撼。
有一年到江西庐山公干,参观了庐山博物馆,壁上挂着一幅字,是书圣王羲之的“鹅”字,上面还有苏东坡等大家的题跋和印章,黑黑红红一大片,乍看像是一只曲项向天歌的黑天鹅在荷花池里拨清波。虽然后来得知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墨宝,但字好、题跋好、印章好,那种艺术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我偶尔观看书画展,除了仔细欣赏作品的功力情韵外,印章也在品味之列。浏览报章,放纵思绪中忽遇一方篆刻,如面对凝重历史中的折射光点,心便静了下来。说实话,印章独特的魅力就在这里。只是现在报章上很少见到篆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治印刻章,尤其是手工镌刻,需要一定的功底和耐心,更需要相当高的悟性。我有一友人,平时没事就伏案操刀镌刻,那情态,那心境,平和而专注。他对鸡血石、玉田黄、巴林石之类的篆刻材料知道得相当多,对篆刻中的眼、气、漏、空、透、韵等颇有心得。他原本脾性不好,眼睛一瞪,谁都不认,时常跟人争得脸红脖子粗,自从好上篆刻这一门技巧,性格大变,还有点儒雅风度。可见篆刻是能陶冶情操的。因此,有时间治一治印、弄一弄篆刻,倒不失为消遣休闲和陶冶情操的好方法。
我看“印章”(杂谈)
我看“印章”
印章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字刻艺术,己有3000余年的历史。秦嬴政统一六国后,皇帝印章称“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到了汉代,官印中开始有“章”和“印”之称。唐朝开始,皇帝所用的印称“宝”,官私所用的印则有“记”、“朱记”、“关防”、“图章”、“花押”等名称。古代,官印又是权力的象征。自印章改用朱色钤盖后,除日常所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起一种鉴定标志作用。或者说得更确切点,印章是书画作品的一种格调,一种点缀,一种情韵,一种标识。
中央电视台二频道原来有个“鉴宝”节目,不时见到收藏家将珍藏书画拿来让专家和收藏爱好者鉴定估价,印章便成了鉴定估价的依据之一。通过专家从印泥新旧配比、刻制盖款方式等方面对印章鉴定后作出的结论,珍藏的书画因此价高得令人咋舌。
古代多用金、银、玉为印章,后用象牙、牛角、水晶等,元代以后,石章盛行。金属印章,多数先刻印模,然后浇铸。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雕成。石、牙、角等印章,则直接用刀镌刻,艺术成就颇高。至当代,木、塑、胶等物均成为治印材料,治印手段也借助于机械电动,快速、工整、规范,但却少了手工雕刻的古朴韵味。电脑技术将治印手段推向虚拟,鼠标一点,电子印章便随心所欲地移来移去。我除了感慨现代科技的昌明发达外,却找不到手工治印的那种艺术感觉。
印章多以篆刻为主,一般采用篆书,先写后刻。随着时代变迁和各人所好,印章形态各异,且象形、隶、楷、行、草、宋等字体均有,五花八门,各具时代特点和风格,更具个性。书画家对印章情有独钟,很多时候,他们都是自己刻章治印,把格言、感悟、自谦或自勉高度概括提炼,刻到印章上作为铭记和表达。齐白石如此,徐悲鸿如此,张大千、李可染、黄永玉等大家也是如此。即便刚叩开书画艺术殿堂之门的后起之秀,也以自己刻章治印为乐事。因此,不少书画家也是刻章治印的高手。
书画家每件作品完成后必得用印盖章,视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作品增色不少。经常在影视上看到书画家挥毫泼墨酣畅淋漓地写字作画,之后从自带的包里拿出印章,细细地将印泥盖匀,往书画上轻轻落下,再不重不轻地盖好,眯起眼睛品味一番,作品才算完成。这个过程看起来都觉得高雅,文气十足。
我曾参加都匀铁路工务段一个文学研讨会,主办人请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名的书法家即席挥毫。我对书法没有什么研究,也谈不上会欣赏,看了这些长发披肩穿着随意的书法家写好的字,觉得不怎么样,可他们盖上印章后,感觉就大不一样了,满幅龙飞凤舞,气韵十足,尤其是各具特色的印章,如雪地梅花怒放,又像野鹿在森林里奔跑跳跃,书法效果一下便映衬出来了,我在欣喜之余,又感到一种震撼。
有一年到江西庐山公干,参观了庐山博物馆,壁上挂着一幅字,是书圣王羲之的“鹅”字,上面还有苏东坡等大家的题跋和印章,黑黑红红一大片,乍看像是一只曲项向天歌的黑天鹅在荷花池里拨清波。虽然后来得知这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墨宝,但字好、题跋好、印章好,那种艺术感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
我偶尔观看书画展,除了仔细欣赏作品的功力情韵外,印章也在品味之列。浏览报章,放纵思绪中忽遇一方篆刻,如面对凝重历史中的折射光点,心便静了下来。说实话,印章独特的魅力就在这里。只是现在报章上很少见到篆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治印刻章,尤其是手工镌刻,需要一定的功底和耐心,更需要相当高的悟性。我有一友人,平时没事就伏案操刀镌刻,那情态,那心境,平和而专注。他对鸡血石、玉田黄、巴林石之类的篆刻材料知道得相当多,对篆刻中的眼、气、漏、空、透、韵等颇有心得。他原本脾性不好,眼睛一瞪,谁都不认,时常跟人争得脸红脖子粗,自从好上篆刻这一门技巧,性格大变,还有点儒雅风度。可见篆刻是能陶冶情操的。因此,有时间治一治印、弄一弄篆刻,倒不失为消遣休闲和陶冶情操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