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尧山(散文)
2023-10-26 20:08:32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探访尧山
游览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观赏了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园的靖江王府,又去探访了埋葬十一代靖江王的尧山。去看尧山,并非闲步,而是此山颇具神秘色彩,引起我们访古探秘的浓厚兴趣。
尧山建陵始于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山似勋章,水如绶带,灵山秀水把桂林披挂得生机勃勃,英气长存。久居桂林的朱赞仪,与明皇帝们一样,生前享尽富贵荣华,死后也要穴居风水宝地。为了子孙能够王位永固、俸禄丰赡,他马不停蹄走遍桂林周围的山山水水,最后登临尧山。此山春来百花争艳,冬日银装素裹,四季皆有景观,且是桂林罕见的土山,故阴宅位置的定夺,尧山是他的首选。
子孙们对朱赞仪言听计从,更相信尧山能赋予他们福祉,在历任靖江王中,除了第一代、第十三代和未代不得善终和下落不明外,其他靖江王、王妃以及宗亲全部聚葬于此。登高鸟瞰,十一个藩王与王妃的合葬墓占据显要位置,300余座宗亲坟茔矩阵拱卫。
尧山王陵每座都有独立的院落,前有溪流萦带,后有群山延绵。近年修复的朱佐敬墓三券陵门、享殿、地宫三点一线,首尾相距举目难及。四周有围墙封闭,享殿重檐九脊,缀满花雕彩塑,令人眼花缭乱。院内石雕形肖神似,旷地繁花嘉木,把这座王陵装点得不亚于行宫。朱佐敬墓只是诸陵一角,全景盛况不难揣想。小小藩王尚且如此铺张,何况明皇帝们,更是登峰造极。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玩味的王朝,其历任皇帝均“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投降”,颇具民族气节。但长期的封建统治,必然导致民怨沸腾。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最终葬送了这个腐朽不堪的王朝。虽有后来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朱由崧、隆武小朝廷的朱聿键、永历小朝廷的朱由榔坚持反抗,仍被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逐次剿灭。
但藩王制却是明太祖朱元璋肇始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为了不使眼前的富贵荣华昙花一现,他决定让朱家子侄各拥一隅,配足辅臣亲兵,以图江山永固。于是,他御赐25个藩王就职视事。但首任靖江王朱守谦却在藩地一直为非作歹,被朱元璋屡立屡废,最后在京城死得很不光彩。对于朱守谦的所作所为,朱元璋认为是家庭琐事,不足挂齿,倒是把那些稍有不敬的开国元勋视为祸根,即使是同乡重臣也不宽恕。
有明一朝,藩王一向受宠。尧山王陵能有如此规模,藩王出身的明成祖朱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巩固从侄儿手中夺得的皇位,朱棣对藩王们软硬兼施,在约束权力的同时,也赏给他们优渥的待遇。而且,明皇帝们皆倡“厚葬以明孝”,因此从上到下厚葬之风颇盛。明朝16帝,除了葬于南京孝陵的太祖朱元璋、影踪全无的建文帝朱允汶、草草掩埋的景泰帝朱祁钰外,从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开始,其余诸帝的陵墓均极尽奢侈豪华。皇帝如此,藩王自然上行下效,陵墓均修得气派非凡。
如今的尧山,荆棘满布,草木阴森。拨开藤蔓盘曲而上,举目顾盼,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到处是形如山包的坟墓,遍地断柱残碑,翁仲东倒西歪。徜徉在这片废墟里,仿佛穿越时空。遥想当年,王陵神秘莫测,气势逼人,至今仍掩不住往日的辉煌。满山鸟啼蝉鸣,是否数落着藩王们的斑斑劣迹,诅咒他们穷奢极欲汲取民脂民膏?应该都是。
靖江王府延续280年,历经14任,基本上都是社会渣滓。他们无忧国忧民之虑,却有搜刮贪财之心。每任藩王的亲属不下3000人,每年耗费谷米60万石,而广西一年产粮仅有35万石,实难喂养这群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而建宅造陵的庞大开支,还得靠朝廷调拨。万历年间明朝已如枯木朽株,国库捉襟见肘,但皇族上下,依然奢糜淫逸大兴土木。处于南方的靖江王府,效法景从,短短40年间就修建了5座王陵。北唱南和,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灭亡已成定数。
在尧山行走,我最为景仰的不是王陵的奢侈豪华,而是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每件文物,无不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这伙摆阔显富的败家子,每堆起一座巨冢,明朝挽歌便添加了一个音符,正应了“自掘坟坑自己用,自摘苦果自己吞”的老话。朱棣造陵,未能破解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江山易姓的噩运,改变不了未代靖江王朱享歅在京城不知所终的下场。
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皇帝的墓,称陵;王侯将相的墓,称冢;富贵人家的墓,称墓;普通百姓的墓,称坟。但靖江王的墓,是遵从皇族规制形成的。因此,靖江王的墓称为陵,不算越制,因为他们是朱元璋一脉,又是藩地的土皇帝。
置身尧山,心如灌铅。俱往兮,明王朝的流风胜迹,已随时间的推移渐次湮灭。返程时,每个人的步履都明显拖沓,不因为累,不因为渴,而是此行给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是深刻而沉重的。
探访尧山(散文)
探访尧山
游览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观赏了现为广西师范大学校园的靖江王府,又去探访了埋葬十一代靖江王的尧山。去看尧山,并非闲步,而是此山颇具神秘色彩,引起我们访古探秘的浓厚兴趣。
尧山建陵始于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山似勋章,水如绶带,灵山秀水把桂林披挂得生机勃勃,英气长存。久居桂林的朱赞仪,与明皇帝们一样,生前享尽富贵荣华,死后也要穴居风水宝地。为了子孙能够王位永固、俸禄丰赡,他马不停蹄走遍桂林周围的山山水水,最后登临尧山。此山春来百花争艳,冬日银装素裹,四季皆有景观,且是桂林罕见的土山,故阴宅位置的定夺,尧山是他的首选。
子孙们对朱赞仪言听计从,更相信尧山能赋予他们福祉,在历任靖江王中,除了第一代、第十三代和未代不得善终和下落不明外,其他靖江王、王妃以及宗亲全部聚葬于此。登高鸟瞰,十一个藩王与王妃的合葬墓占据显要位置,300余座宗亲坟茔矩阵拱卫。
尧山王陵每座都有独立的院落,前有溪流萦带,后有群山延绵。近年修复的朱佐敬墓三券陵门、享殿、地宫三点一线,首尾相距举目难及。四周有围墙封闭,享殿重檐九脊,缀满花雕彩塑,令人眼花缭乱。院内石雕形肖神似,旷地繁花嘉木,把这座王陵装点得不亚于行宫。朱佐敬墓只是诸陵一角,全景盛况不难揣想。小小藩王尚且如此铺张,何况明皇帝们,更是登峰造极。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玩味的王朝,其历任皇帝均“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投降”,颇具民族气节。但长期的封建统治,必然导致民怨沸腾。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最终葬送了这个腐朽不堪的王朝。虽有后来南明弘光小朝廷的朱由崧、隆武小朝廷的朱聿键、永历小朝廷的朱由榔坚持反抗,仍被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逐次剿灭。
但藩王制却是明太祖朱元璋肇始的。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为了不使眼前的富贵荣华昙花一现,他决定让朱家子侄各拥一隅,配足辅臣亲兵,以图江山永固。于是,他御赐25个藩王就职视事。但首任靖江王朱守谦却在藩地一直为非作歹,被朱元璋屡立屡废,最后在京城死得很不光彩。对于朱守谦的所作所为,朱元璋认为是家庭琐事,不足挂齿,倒是把那些稍有不敬的开国元勋视为祸根,即使是同乡重臣也不宽恕。
有明一朝,藩王一向受宠。尧山王陵能有如此规模,藩王出身的明成祖朱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巩固从侄儿手中夺得的皇位,朱棣对藩王们软硬兼施,在约束权力的同时,也赏给他们优渥的待遇。而且,明皇帝们皆倡“厚葬以明孝”,因此从上到下厚葬之风颇盛。明朝16帝,除了葬于南京孝陵的太祖朱元璋、影踪全无的建文帝朱允汶、草草掩埋的景泰帝朱祁钰外,从永乐帝朱棣的长陵开始,其余诸帝的陵墓均极尽奢侈豪华。皇帝如此,藩王自然上行下效,陵墓均修得气派非凡。
如今的尧山,荆棘满布,草木阴森。拨开藤蔓盘曲而上,举目顾盼,除了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到处是形如山包的坟墓,遍地断柱残碑,翁仲东倒西歪。徜徉在这片废墟里,仿佛穿越时空。遥想当年,王陵神秘莫测,气势逼人,至今仍掩不住往日的辉煌。满山鸟啼蝉鸣,是否数落着藩王们的斑斑劣迹,诅咒他们穷奢极欲汲取民脂民膏?应该都是。
靖江王府延续280年,历经14任,基本上都是社会渣滓。他们无忧国忧民之虑,却有搜刮贪财之心。每任藩王的亲属不下3000人,每年耗费谷米60万石,而广西一年产粮仅有35万石,实难喂养这群不劳而获的寄生虫。而建宅造陵的庞大开支,还得靠朝廷调拨。万历年间明朝已如枯木朽株,国库捉襟见肘,但皇族上下,依然奢糜淫逸大兴土木。处于南方的靖江王府,效法景从,短短40年间就修建了5座王陵。北唱南和,岌岌可危的大明王朝灭亡已成定数。
在尧山行走,我最为景仰的不是王陵的奢侈豪华,而是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考古工作者挖掘出来的每件文物,无不凝结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这伙摆阔显富的败家子,每堆起一座巨冢,明朝挽歌便添加了一个音符,正应了“自掘坟坑自己用,自摘苦果自己吞”的老话。朱棣造陵,未能破解崇祯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江山易姓的噩运,改变不了未代靖江王朱享歅在京城不知所终的下场。
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皇帝的墓,称陵;王侯将相的墓,称冢;富贵人家的墓,称墓;普通百姓的墓,称坟。但靖江王的墓,是遵从皇族规制形成的。因此,靖江王的墓称为陵,不算越制,因为他们是朱元璋一脉,又是藩地的土皇帝。
置身尧山,心如灌铅。俱往兮,明王朝的流风胜迹,已随时间的推移渐次湮灭。返程时,每个人的步履都明显拖沓,不因为累,不因为渴,而是此行给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是深刻而沉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