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散文)

2023-09-21 20:31:58
标签: 旅游 情感 文化 娱乐 杂谈

                  火 柴

 

  那年月,山里的老一辈并不是每个人衣兜里随时都有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中才有一个人带着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揣在下苦力的人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劳作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就有人回答,我有火!

  想抽烟的就走过来,围在那个带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来,那人将点燃的火柴依序递到他们的烟锅里或烟卷上。点烟的动作是迅速而小心翼翼的,动作幅度大了,就会招风熄火,动作慢了,点不了几根烟火柴就燃完了。帮人点烟是一门需要掌握分寸的小小技艺,也是乡村生活中很温情的一个场景。

  火柴棍一般是用松木制成,木质的芬芳、清新、纯粹、浑厚,有雨后森林的气息。划燃火柴,一股松香味淡淡地飘起来,与周围庄稼和草木气息相融,缭绕成温馨的氛围,人与环境相当熨贴。烟燃着,雾飘着,但这群山里汉子并没有添加任何杂质,只是通过一根火柴,在烟味的刺激和烟雾的飘逸中对应和填充身体里某些难以命名的渴望。

  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甚至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细微的火苗,温暖的火种,拉近和连接彼此的身体、表情、呼吸和心跳,拉近和连接彼此的侠骨柔情。他们围在一起抽烟的时候,那种亲近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了实在而深刻的内容。

  他们抽烟,未必是满足解乏、提神那么表面化和物质化的需要,而是经由火光、香味、轻烟和暖意构成的独特氛围,进入一种不同于日常劳作的出神、恍惚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他们不仅休息了身体,也缓解了内心的焦虑,体验到生命本身的单纯性和不受生存和死亡压迫的自由性。出神的瞬间,生命变得空灵旷远。

  这一刻,他们不恭维别的人,不仰视别的人,而是尊重自己,敬爱自己,对自己表达一种犒劳和慰问;同时,礼拜生命里那个摆脱了焦虑和烦恼的自我为对象,表达一种自我欣赏和嘉许。这很像一种不是宗教却内涵宗教意味的精神仪式,心灵与心灵的相遇、相依和相知,默默重温内心的约定。那温暖的烟缕,长久地燃烧在岁月的上空。

  他们因昼夜劳作,经常顾不上洗澡和换衣,难免有浓重的汗味,但他们身上覆盖着的是更浓郁的草木气息、泥土气息、庄稼气息和旱烟气息,将汗味中和了。这样的中和,反而使他们身上的气息有了一种山的巍峨冷峻和海的深沉辽阔。

  小时候,我看见大人们点燃火柴抽烟,总要凑到他们跟前,一是好奇他们对嘴上冒烟这件事为何如此热衷,再就是想闻一闻那好闻的松香味。长大后我才悟出,火柴的气味,使得没有见过森林的人能闻到森林的气息。火柴是大自然的索引,点燃一根火柴,就能想象山野里的无数草木,并且提醒自己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与草木同春是终极目的。

  他们也会互相敬烟,即使面对陌生路人,也会真诚地尊重甚至高看对方,而让自己处于一个欣赏者和接纳者的位置。敬烟的人虔诚地将烟递过去,接烟的人恭敬地接过来,带火柴的划燃,先给对方点上,再给自己点上。这是高看对方,礼遇对方,其中蕴藏着仁义敦厚、谦和礼让、虚怀若谷的古老文化气息。二者之间的互相敬重和彼此友好,就在这礼让互动中被温情地建立起来,彼此无贵无贱、无高无低,只有茫茫红尘间人与人相遇的珍贵缘分和美好记忆。

  十年非常时期,铁路和公路运输不畅,火柴经常断货,这可愁坏了这群山里汉子。他们在家时能够就着火塘点烟,出门在外或下地干活就犯了难。也是急中生智,他们刮下棕树上的绒毛,抽烟时将绒毛按在片石上,用铁片擦出火星点燃,飞快地搁在旱烟锅里或旱烟卷上,这才过上烟瘾。于是,他们格外想念火柴,得知哪家有存货,便跟斗扑爬去买。一盒两分钱的火柴,可以卖到两角钱,人家还不一定舍得出手。那时候,多数人没有什么钱,两角钱不是小数目。

  在各种打火机成为日常用品的今天,我竟然怀念朴素、单纯、友爱、温暖的小小火柴,自己都觉得有点另类。现在,谁的衣兜里还装着温和亲切的火柴?谁的身上还散发着古老的松香味?即使有,也是凤毛鳞角。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