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 亲
母亲辞世后,感恩和怀念便成了我的常态,过去许多老旧的事物,如同电影似地在脑海里映现。母亲的一生没有七拐八弯,没有轰轰烈烈,但闪烁其中的无数亮点,却像星辰一样,照耀我的生命,指导我的生活。
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个女婴降生在山里一个贫寒的农家,她前面有四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因而格外受宠。但毕竟是穷人家的孩子,她并没有恃宠而娇,山里所有的农活她都拿得起放得下。长成圆脸亮眼、丰腴健秀的大姑娘后,媒人便踏破了门坎,她却看上单班复式教学点的老师,挽着一只蓝靛土布裹着的包袱,走进同样贫寒的老师家,成了我的母亲。
母亲识字不多,却深谙事理。儿时,她看到树上的蓓蕾、地头的瓜果,便告诫我不能指点。她强调,能吃的东西,都不要侮辱。她还告诉我,路上遇到行人,要热情打招呼,遇到挑担的老人,要帮着挑一段路。看到别家在磨豆腐,要搭上手转动几下,或者往灶里添一把柴。家里来了客人,斟茶前要当着客人的面洗干净茶碗,让客人放心。平时不要乱开黄腔,好话多说,坏话别说。
到了开笔启蒙的年纪,母亲把我拉到当小学校长的远房伯伯面前,说:“孩子交给你了,不要惯着他的臭毛病!”远房伯伯直直地盯着我,把我吓出一身冷汗。逢年过节,母亲总要我给家里写春联。初时我怕写不好,母亲却不断地鼓励我写。后来,村里人大都让我写春联。这时母亲怕我骄傲,嘴里唠叨着,总嫌我写得不好。书家云:练字练心,立字立人。母亲用心良苦。
有一年春天种玉米,学校放农忙假,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在后面放牛栏粪,偶尔偷懒不好好施肥。眼看收获季节将到,母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肥不足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
还有一次,母亲要我去放牛。我贪玩,捉蜻蜓,抓蝴蝶,逮蟋蜶,到了傍晚,却不知牛跑哪里去了,急得哭了起来。母亲来接我,不慌不忙地说:“哭管啥用,跟我来!”她领着我来到池塘边,牛在水里泡着,一只翠鸟在它宽阔的背上活蹦乱跳。我好奇地问母亲:“你怎么知道牛在这里?”母亲淡淡地说:“牛热狠了,就要泡水。”母亲使我明白农活的许多道理。
每逢星期天,不管我醒了还是没醒,母亲总是用扁担或木棒笃笃笃顶楼板,催我趁早上山砍柴或割草,不干完活不准吃饭。那时候填饱肚子是大问题,我连忙跟斗扑爬上山去。母亲说:“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训诫我的时候,开始当然声色俱厉,而后便是絮絮叨叨,表达她对我最纯朴最贴心的要求和关爱。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劳作的模样。她是农民,劳作是她的本份,惟有日夜的劳作,才使她感到活着,并且能够养活自己的孩子。她下地,把锄头举过头顶,晴天时,似乎钩上了日头,阴天时,好像挂着了流云。锄头在半空凝滞片刻,一瞬间,又暴着力量往下落去,深深地插进坚硬的畚地。而她由直到弯的腰骨,发出竹子拔节那样坚韧的响声。母亲就这样一锄一锄地挖着,勾连着梦想,铺排着希望。
村里老人夸我母亲。母亲为了使祖母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总要给祖母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也要跟祖母说会儿话,从精神上抚慰;祖母长年卧病在床,母亲端水喂饭,端屎倒尿,小心伺候。祖母活到102岁,母亲居功至伟。母亲的孝行,对我们后辈影响很深。妹妹出嫁后,每当听到别人夸奖妹妹孝敬公婆的话,她心里乐滋滋的,感到脸上有光。
每年清明,母亲带着我们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每到一个坟头,她都要添一抷土,都要给我们讲一讲上辈人的业绩。现在想来,母亲不仅表达的是她孝敬感恩的心,更多的是希望我辈及后人传承家风和孝道。百善孝为先,母亲确实是模范。
父亲薪酬不多,我家的开销时常捉襟见肘。即便这样,母亲还是劝说父亲,尽力资助大叔二叔完成学业,使他们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村里只要有红白事,母亲都赶去帮忙。随着年纪增大,她力不从心,但坚持随礼。她说:“哪家没有遇上事?帮人家也是帮自家。”有人喜欢搬弄是非,母亲从不渗和其中。我从没看见母亲跟人红过脸、绊过嘴,邻里之间、妯娌之间,相处得相当融洽。
晚年,贤良淑德的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于2020年腊月与世长辞,享年84岁。母亲走了,我的心也空了。
我回老家上坟,看见山边一堆土,并没有发现这土与别的土有什么两样。这堆土在我的内心很难变通成坟。这堆土是曾经生长过玉米、棉花、红薯、瓜果的土,是活土。母亲在她终生劳作的地里躺下,怎么能叫死呢?
因为我没有看见母亲最后的喘息与挣扎,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她只不过刚刚睡去。我甚至妥协地认为她是被大地珍藏。大地之气将她浸润,到时候她会像庄稼那样萌芽、抽枝、展叶,水灵灵地鲜活。
直到山风吹断坟上一棵枯草,我才确认母亲已经不在了。只有家里闲置的母亲用过的木器和铁器,叮叮当当地钩沉着她曾经的日子。我觉得母亲依然活着,活在我生命的细胞里,活在我生活的细节里。
母亲(散文)
母 亲
母亲辞世后,感恩和怀念便成了我的常态,过去许多老旧的事物,如同电影似地在脑海里映现。母亲的一生没有七拐八弯,没有轰轰烈烈,但闪烁其中的无数亮点,却像星辰一样,照耀我的生命,指导我的生活。
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一个女婴降生在山里一个贫寒的农家,她前面有四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儿,因而格外受宠。但毕竟是穷人家的孩子,她并没有恃宠而娇,山里所有的农活她都拿得起放得下。长成圆脸亮眼、丰腴健秀的大姑娘后,媒人便踏破了门坎,她却看上单班复式教学点的老师,挽着一只蓝靛土布裹着的包袱,走进同样贫寒的老师家,成了我的母亲。
母亲识字不多,却深谙事理。儿时,她看到树上的蓓蕾、地头的瓜果,便告诫我不能指点。她强调,能吃的东西,都不要侮辱。她还告诉我,路上遇到行人,要热情打招呼,遇到挑担的老人,要帮着挑一段路。看到别家在磨豆腐,要搭上手转动几下,或者往灶里添一把柴。家里来了客人,斟茶前要当着客人的面洗干净茶碗,让客人放心。平时不要乱开黄腔,好话多说,坏话别说。
到了开笔启蒙的年纪,母亲把我拉到当小学校长的远房伯伯面前,说:“孩子交给你了,不要惯着他的臭毛病!”远房伯伯直直地盯着我,把我吓出一身冷汗。逢年过节,母亲总要我给家里写春联。初时我怕写不好,母亲却不断地鼓励我写。后来,村里人大都让我写春联。这时母亲怕我骄傲,嘴里唠叨着,总嫌我写得不好。书家云:练字练心,立字立人。母亲用心良苦。
有一年春天种玉米,学校放农忙假,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在后面放牛栏粪,偶尔偷懒不好好施肥。眼看收获季节将到,母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肥不足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
还有一次,母亲要我去放牛。我贪玩,捉蜻蜓,抓蝴蝶,逮蟋蜶,到了傍晚,却不知牛跑哪里去了,急得哭了起来。母亲来接我,不慌不忙地说:“哭管啥用,跟我来!”她领着我来到池塘边,牛在水里泡着,一只翠鸟在它宽阔的背上活蹦乱跳。我好奇地问母亲:“你怎么知道牛在这里?”母亲淡淡地说:“牛热狠了,就要泡水。”母亲使我明白农活的许多道理。
每逢星期天,不管我醒了还是没醒,母亲总是用扁担或木棒笃笃笃顶楼板,催我趁早上山砍柴或割草,不干完活不准吃饭。那时候填饱肚子是大问题,我连忙跟斗扑爬上山去。母亲说:“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训诫我的时候,开始当然声色俱厉,而后便是絮絮叨叨,表达她对我最纯朴最贴心的要求和关爱。
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劳作的模样。她是农民,劳作是她的本份,惟有日夜的劳作,才使她感到活着,并且能够养活自己的孩子。她下地,把锄头举过头顶,晴天时,似乎钩上了日头,阴天时,好像挂着了流云。锄头在半空凝滞片刻,一瞬间,又暴着力量往下落去,深深地插进坚硬的畚地。而她由直到弯的腰骨,发出竹子拔节那样坚韧的响声。母亲就这样一锄一锄地挖着,勾连着梦想,铺排着希望。
村里老人夸我母亲。母亲为了使祖母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总要给祖母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也要跟祖母说会儿话,从精神上抚慰;祖母长年卧病在床,母亲端水喂饭,端屎倒尿,小心伺候。祖母活到102岁,母亲居功至伟。母亲的孝行,对我们后辈影响很深。妹妹出嫁后,每当听到别人夸奖妹妹孝敬公婆的话,她心里乐滋滋的,感到脸上有光。
每年清明,母亲带着我们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每到一个坟头,她都要添一抷土,都要给我们讲一讲上辈人的业绩。现在想来,母亲不仅表达的是她孝敬感恩的心,更多的是希望我辈及后人传承家风和孝道。百善孝为先,母亲确实是模范。
父亲薪酬不多,我家的开销时常捉襟见肘。即便这样,母亲还是劝说父亲,尽力资助大叔二叔完成学业,使他们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村里只要有红白事,母亲都赶去帮忙。随着年纪增大,她力不从心,但坚持随礼。她说:“哪家没有遇上事?帮人家也是帮自家。”有人喜欢搬弄是非,母亲从不渗和其中。我从没看见母亲跟人红过脸、绊过嘴,邻里之间、妯娌之间,相处得相当融洽。
晚年,贤良淑德的母亲饱受病痛的折磨,于2020年腊月与世长辞,享年84岁。母亲走了,我的心也空了。
我回老家上坟,看见山边一堆土,并没有发现这土与别的土有什么两样。这堆土在我的内心很难变通成坟。这堆土是曾经生长过玉米、棉花、红薯、瓜果的土,是活土。母亲在她终生劳作的地里躺下,怎么能叫死呢?
因为我没有看见母亲最后的喘息与挣扎,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她只不过刚刚睡去。我甚至妥协地认为她是被大地珍藏。大地之气将她浸润,到时候她会像庄稼那样萌芽、抽枝、展叶,水灵灵地鲜活。
直到山风吹断坟上一棵枯草,我才确认母亲已经不在了。只有家里闲置的母亲用过的木器和铁器,叮叮当当地钩沉着她曾经的日子。我觉得母亲依然活着,活在我生命的细胞里,活在我生活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