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发现这本书,是在50万字左右的时候。虽然简介很对胃口,但是出于两个原因还是没有下手:其一,本书是在文学频道而非主站,在下担心会太过于阳春白雪——至少是自以为阳春白雪而孤芳自赏,使在下这下里巴人无可是从。其二,在下对国人的架空历史小说一向抱有疑问,担心这又是一篇朝代似似而非,制度不中不西,看似怀抱天下,实为一家一室之争的“梦呓小说”。而最终决定读这篇小说的原因其实很单纯——我书荒了。那么一本看起来很美又超过了百万字的小说,又为何不试读一番呢?
一开始的王子与顾小白的故事,让我怀疑者又是一个穿越者异世大杀四方的故事。虽然恶俗,但写的好的话也可一读,就当打发时间了。带着这个念头一路读下去,随着“主角”登场,“谋臣”浮出水面,我却逐渐沉醉其中。
整个第一卷的故事几乎都是发生在宫中,将其称为谋臣之教育篇亦不失为过。可是,虽身处深宫之中,却仍然感觉身边尽是看不见的刀光剑影,很好的让一个摇摇欲坠的大帝国呈现在眼前。众多角色的登场,让读者思考谋臣身世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整个时代。
由于开始一直是以谋臣为主角的第一视角描写,加上谋臣诡异的身世、在深宫中一边接受教育一边装傻充愣。让我不由的想到了另外一本小说——罗苹·荷布的《刺客正传》。虽然一个是谋臣,一个是王子(私生子),但同样是在宫中,同样遭受着不公,同样接受着异常的教育,加上同样是第一视角,所以让我不由放在一起比较。个人认为,“谋臣”这本书更胜一筹。虽然同是第一视角,其实却是一部群戏,无论是主角身边的人,还是幕后试图操纵主角的人,都是形象丰满有血有肉,一旦展开都有不亚于主角的魅力,就连他们身上隐藏的迷雾,给人造成的好奇都不逊于本书最大的谜题之一——谋臣的身世。相比之下,《刺客正传》在这方面就差了许多,除了弄臣,“刺客”就是主角斐兹的独角戏,这并非是指对配角的描写不够丰富详细,而是这些配角终究只是为了主角而存在的,即便描写的再有魅力,脱离了主角便毫无意义。他们就像是看起来虽然与真人无异,实则仍是在作者操纵下为主角伴舞的木偶。其次不如本书的地方在于气魄上,就像我之前所说的,即便是在第一卷,身处于深宫之中,一副波澜壮阔的天下图仍如同就在眼前。反观“刺客”,即便战争的描写再宏大,甚至加入了神话色彩,仍无法掩盖实为一家一姓之争的事实。细腻有余而气魄不足,这或许是大多数女性作者的通病。
在进入第二卷之后,这本书的群戏的味道进一步加重,在乱世之道III开始后,群像的戏份甚至一度压过主角。这就让我又想到了另外一本书——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这本被誉为《指环王》之后最优秀的奇幻小说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群戏。每个章节都以其中一个人物为标题,以之为中心展开剧情。在乔治·马丁笔下,没有主角和配角之分,即使一个角色会在途中死去,他仍会不惜笔墨的为之谱写一首人生之歌。所以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异常的饱满,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可是,个人认为,这种创新的写法即是优点也是缺点。首先,作者的笔下虽然不分主角,但读者心中却有好恶,在读者喜欢上某一个或某几个角色后,他们就会更关注这些人物的命运,甚至于无视剧情的发展而直接跳看有关角色的章节,就如同某些影迷只看偶像而不关心电影是讲什么。其次,每个角色都是线索、推动者,结果就是线索多如牛毛,伏笔数不胜数,加上视角的频繁转换,在全书完结之前,读者都很难把握全局,只能盲目的跟随作者的笔下人物起舞。虽然这帮助了作者对某些关键线索的隐藏,但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简而言之,就是作品的亲和度不够高,对于习惯了快餐文学的读者而言是一本难懂小说——或许乔治·马丁一开始就没指望吸引这部分的读者。换句话说,这本小说要是放到起点上连载,搞不好会扑街到没法再扑街。相比之下,“谋臣”虽然在本质上是一本群戏,但他还是有主角的——“谋臣”,无论其他的配角们再怎么抢戏,视角终究会回到主角身上,由主角谋臣来推动表面情节的发展,而由“谋臣”在背后推动整个时代的前进。所以,主角谋臣既是表现的推动者,又是整个故事的核心之一的代表。这样一来,虽然在写法上的新颖度上不如《冰与火之歌》,但无疑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和门槛,而在雅俗共赏的同时又能以个体代表群体,群体加强着个体的形象。
再者,《冰与火之歌》中锋推动故事的虽然是无数独立的人,但其中的核心却是“家族”,至今为止的争斗,基本上都是家族之间的争斗。当然,家族之内也有争斗,可是再叛逆的人,亦无法真正逃离来自家族的束缚——或许在肉体上已经挣脱,但是灵魂仍难逃束缚。无论是小恶魔提利昂,龙之女王丹妮莉丝,还是白灵之主琼恩都是如此。反观“谋臣”,虽然争夺天下的是各个集团,实际争斗的核心却是在各个谋臣之间,或者与其说争斗的是各个集团,不如说各个谋臣。放浪中的谋臣和白甫、天启军的贾鞠、纳昆军的大祭司、天佑宗的大门主……就连已经战败了的反字军,也有半桶水的陈志。谋臣败则势力亡,反字军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放逐了贾鞠的天启军似乎离败亡之日也不远了。谋臣不存,势力焉在。
此外,《刺客正传》、《冰与火之歌》和《谋臣与王子》,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加入了神话色彩,这种“神话色彩”并非是历史中对传奇人物的修饰(例如刘邦斩白蛇之类),而是真正的超自然的现象(天赐之书、不死之人等等)。加入这种富有奇幻的“神话故事”,个人觉得并没有降低“历史感”,反倒是让“架空历史”有向“史诗”发展的可能。或许,作者们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吧。
最后,这本书的书名是《谋臣与王子》,卢成月和顾小白的故事已经告诉了我们,先有谋臣才有王子(天子)。而至今,仍未出现卢成月之后第二个真正意义上的“王子”。“王子”的角色究竟是打算虚写,还是说日后会再出现一个新的角色,又或是从现有的人物中诞生出“王子”呢?目前还不得而已,如果是从现有人物中挑选,目前可能性最大的是卢成梦和谋臣。卢成梦是王子也是谋臣,作者也一直在塑造他的明君形象,就连掌握了绝大秘密的白甫也看好他,同时他和书名里的另外一个主角谋臣的关系也还算不错,所以他是当前“王子”的大热门。另一个人选之所以是谋臣,关键在他的身世上。而且作者一再借众人之口强调谋臣绝对不能成为一方之主,只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谋臣”的动机也十分让人怀疑。也许,谋臣=王子就是真相。(本段写于第150章时,从最新的章节看来,作者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王子究竟会是谁目前尚不得而知。或许这个答案将在最后的“升华”中揭晓。何为升华?作为一本架空历史小说,如果描写的仅仅是野心家的争斗也未免过于无趣。所以为了不负于“史诗”之名,作者们都要想尽办法突破“内战”二字。结果就有了《刺客正传》的红船劫匪,《冰与火之歌》的长城外的异鬼,以及本书的皓月国。比较之下,《刺客正传》的格局最小,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升华而升华,《冰与火之歌》的潜藏危险最深,而《谋臣与王子》却是能让中国的读者最感同身受的——这也是本书的优势所在。本书中带有多少暗讽以及隐藏的寓言已无需我多说,或许“刺客”和“冰火”中也带有西方历史和社会中的暗喻,但作为中国人想要理解其中并不容易,反之亦然。“升华”对于整本书的意义非同寻常,处理得好整本书的层次就能上一个台阶,处理的不好则可能影响整本书的评价。个人觉得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气势宏大,其二不落俗套。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能完美处理“升华”,或许“谋臣”真能达到架空历史小说的巅峰。
可以说,《谋臣与王子》是网络文学中的一朵奇萌。按常理说,在浮躁的当今,这样作品是难以诞生且容易夭折的。受大环境所限制,在商业价值上“谋臣”或许无法达到《冰与火之歌》的高度,而拜网络文学和架空历史小说所受到的轻视所赐,文学上的价值也难以得到公允的评价。但我仍希望作者维持着平衡,不要迷失在商业化的大潮中,保持初衷写到最后。
以真正成就“谋臣”的史诗之名。
后记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止一次这样想到:“这样的作品应该拍成连续剧,甚至已经搬上大屏幕!”在国内,能够算上大制作的,并被国人所接受的永远不会是什么国产科幻片,而是历史片、古装戏。虽说其中的尸臭让人不禁皱眉,可这就是事实。那么,比起那臭不可闻的辫子戏,又或是不知道吃吃吐吐了几回的经典名著,拍一点带有幻想色彩的,由现代人写出来的架空的历史剧岂不是更好?
可这终究只是一时冲动之下的狂想而已,为何?就国内那糟糕的编剧,更糟糕的导演以及糟糕透顶的演员——更不用提没有比之更糟糕的大环境。再好的书,最后也只能是糟蹋了。勉强影像化,或许能有一些推广效应,可未必会是正面的。还不如就这样作为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留存在读者心中,或许还更加幸福。
呜呼,这样一个拍不出未来而又拍不好过去的国度,何其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