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论证——以2017闵行一模作文为例

(2017-01-07 10:50:20)
分类: 考试研究

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论证

——以2017闵行一模作文为例

七宝中学   吴昊鹤

【试题再现】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以其便捷,互动等特点被人们喜爱和追捧。在朋友圈里点“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赞”本为赞美之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对于这种在微信中点“赞”的现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材料引出的话题词即微信的朋友圈里有点“赞”的功能。 材料希望学生探讨这个点“赞”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社会成因等,即能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进行思考并谈论自己的看法。

 一、将感性认知过渡至理性思考

当我们阅读完材料,完成对材料的分析后,我们确定了讨论的核心:对微信点赞的看法。我们首先经历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追问与回答”来实现

我们往往会联系自身进行感性认知,追问左侧的三个问题,然后有对这个行为有一个感性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进行追问与回答,丰富对话题的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追问与回答)

追问

回答

1.什么是微信的点“赞”?

这是一个微信配备的功能

2.我点过“赞”吗?

我有点过/没点过,我点赞频率的高低

(是否是点赞狂魔?)

3.我对哪些朋友圈点过“赞”?

 

美食点赞、旅游照片点赞、心灵鸡汤点赞、新闻热点点赞、贴心好友点个赞、没事一路点赞到底等等

    当我们完成了感性认知之后,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感性认知进行提炼并进行理性思考,这个过程依然可以用“追问与回答”实现

理性思考(追问与回答)

追问

回答

1.我对哪些朋友圈会点赞?

我喜欢的,我向往的;我认同的,我有所共鸣的;给予对方鼓励与赞美;对方希望被点赞的,满足对方的虚荣感等

2.我为什么会对这些朋友圈点赞?

价值观的契合、心灵的归属感、人情的附庸、廉价的社交方式

3.我点赞时都出自本心吗?

出于本心即为真心赞美,违背本心的不得不点“赞”源于人情社交。

   通过两张表格,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我们的思维是如何从感性认知过渡至理性思考的。理性的思考从感性认知中来,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理性的提炼,探讨表面现象背后的成因。

二、将理性思考落笔为理性论证

    1. 如何使文章结构更加合理

我们要将我们的思考落于笔端,则需要合理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即对我们的思考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至合理顺畅的结构。从材料中“‘赞’本为赞美之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可看出,材料的重心是后者的更多含义。因此我们在行文的时候需要将重心放置讨论点“赞”除了赞美之意,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如认同感与归属感、人情社交、满足虚荣等等。

因此我们的结构安排可以如下

【范例一】

主体段一

从点“赞”的赞美之意谈论至鼓励与欣赏的态度

赞美的理性提炼

主体段二

点“赞”背后实际是价值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赞美”背后的深层含义

主体段三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点“赞”沦落为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点“赞”行为的多重含义

点评:这样的结构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最为直接且最为清晰的“分段阐释”。如此,文章结构完整,紧扣材料,且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深度。

 【范例二】

主体段一

点“赞”背后的鼓励与欣赏,实际是价值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赞美”背后的理性提炼与深层含义分析

主体段二

现实的功利主义使“赞”沦落为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点“赞”行为的多重含义

主体段三

我们(我们的社会)需要怎样的点“赞”的心态(风气)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点“赞”对象的心态分析

点评:这样的结构在范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同时在第三个主题段分析点“赞”背后的正确心态问题,贴合材料的现实性。

 【范例三】

主体段一

点“赞”背后的鼓励与欣赏,实际是价值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赞美”背后的理性提炼与深层含义分析

主体段二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使“赞”沦落为廉价的人情交往工具

点“赞”行为的消极意义及成因分析

主体段三

异化的社交工具下是人们处于扭曲的虚拟环境中与“犬儒”的心态困境

点“赞”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与社会原因分析

点评:   这样的结构在范例一和二的基础上,谈及点赞的背后心理成因和社会风气问题

    2. 如何使论证说理更加严谨

段落的写作往往需要经过“分论点设置→论证过程构建→总结”三个步骤。下面结合具体的学生片段进行实例分析来探讨如何理性论证,以理服人。

【片段一】

    不得不说,点“赞”功能的发明受到人们喜爱与追捧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点“赞”表现的是一种赞美欣赏的含义,当朋友写下一段优美的文字或晒出一张有趣的照片时,我们只需轻轻按下点“赞”按钮,赞美之情便可轻松传递,不需简单的文字显得寒酸,亦不需华丽的辞藻显得谄媚。点“赞”功能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简单与便捷

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点“赞”现象出发,提炼出点“赞”的积极意义。这段正是一个将感性的认知表达为理性思考的范例,纵使片段暴露出学生思维较浅的问题,但如何将自己的思考进行清晰地表达是值得大家学习效仿的。

 【片段二】

    朋友圈的点“赞”,本意诚然是赞美之意思,与友人产生亲密的互动,增进彼此的联系与好感,更是将这种友善的正能量撒播于社交平台。由赞美由于现实地域的阻隔,时空会对原本亲密的熟人阻隔,而微信实时的动态却轻易化解了这个难题,亲朋通过点“赞”给予鼓励或认可,被点赞方亦会感受到认同感,这种以“赞”为形式而传播的正能量无意间降低了交流的压力,不带有负面情绪的“差评”,实则是让每个身处微信社交环境的用户感受轻松友善的社交环境,点“赞”的出发点与受众程度的善意与流行,人尽皆知

从赞美深挖,进行“赞美”背后的概念分析,即亲密的互动、正能量的传播。此句作为分论点,精准得当。

 

 

 

从微信的实时的动态角度阐述点“赞”的的积极意义,紧扣微信的特征,论证紧扣分论点

 【片段三】

    然而,随这时间与社会的发展,任何一款产品必将由原来的基础功能衍发出多种其他含义,这是科技背景下不可逆转的过程。对于微信点“赞”中引发的虚荣的讨好奉承,为达某些功利目的而机械点赞,是违背初心扭曲原来真诚善意的劣行。若为讨好而赞但心中实则鄙夷不屑,则“赞”也即失去其意义,换而言之,你不清楚这些赞背后所蕴含的情感,面对黑色的手机屏幕展现在眼前的是爱心后的一排名字,实际感受到的情感则少之又少。更有不少营销号集赞抽奖送礼等现象,实则是消费用户感情的哗众取宠。这种点“赞”背后功利性的目的为善意的初心蒙上一层阴影,点“赞”的同时也让原来纯洁的情感带上一丝杂质

将日常微信点“赞”的虚伪性转化为理性思考,即讨好奉承、机械点赞 、违背本初,分论点一句话表达到位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分论点进行解释

 

 

最后一句进行总括性提炼,谈及如此点“赞”的弊端

 【片段四】

    但是现如今的狂热点赞似乎已偏离单纯赞美之意多了些许为世俗风气所捆缚的无奈。这不禁让人想起新环境下令人噤声以及为自己的行为作出最好矫饰的“犬儒语境”,曾几何时,点赞这一出自内心的自发单纯行为竟也如同中国的酒席文化般荒谬、虚义。当点赞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每个个体也自然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获得完全意义上的掌控力而不免陷入“不点赞就是忽视我、不认同我”的社交心理怪圈,而成为一个个进行机械性劳动的“点赞机器”从而彻底抹灭了点赞行为其本初所代表的美好意义,至此点赞也彻底沦为社会人情世俗的附庸而非交流生活进行互相评价的窗口

材料的整体感知

 

理性分析

 

类比论证

 

分论点的解释

 

原因的分析

 

最终弊端

 【片段五】

    但点赞的泛滥通过对语言的简化,已让人们的日常交流变得无话可说,甚至作为关系维系的唯一纽带。王开岭在《文学,其实被解放了》中曾言过去的文学承担太多如今由自媒体承担的责任,点赞亦是如此。它过于全面的作用反而成为语言交流的阻隔。一方面,处于懒惰,人们习惯于其便利性而不知如何用文字应对。另一方面,当我们点赞时我们其实是同时处理多个事物的,甚至当被好友要求点赞时,内心还怀有些不满,当点赞成为不可说的代名词,犬儒主义又将渗透进生活,导致一个时代的失语

理性思考后的理性表达,点“赞”的弊端并对此弊端为何而来进行分析

 

原因分析

 

 

深层原因分析

点“赞”的弊端

 【片段六】

    如此声讨“点赞”,但毕竟“人”才是背后的主宰。质问“点赞”种种弊端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点赞”毕竟是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交流渠道,它丝毫没有垄断我们其他的交流途径的本意,弊端的呈现,折射出我们内心的浮躁。或懒于思考,惰于表达;或畏于指明,惧于失情义;或贪于小利;或爱慕虚名。

    若摒弃以上种种,真诚点赞,又何妨

点“赞”行为背后的对象分析

 

 

 

点“赞”行为背后的心态问题

 

给出建议

      通过上述六个片段,我们总结一下如何进行理性地进行主体段写作

分论点

对感性认知后的理性思考进行提炼,提炼出一句概括到位的语句。语句中涉及的要点可以使:点“赞”的流行的原因、赞美背后的深层概念分析、点“赞”变味的多重含义及分析、点“赞”异化的对象分析等等

论证过程

论证思路主要涉及对两点,一是对分论点的解释,二是对分论点的进一步分析与论证。以多种论证方式(例证、引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紧扣材料与分论点的关系,谈及点“赞”的背后的心理成因与社会原因。

总结

与其空洞地重述分论点,不如谈及如此点“赞”会带来的弊端与危害,使论证丰满,论述完整。

    总体而言,议论文的写作是理性思考后的理性的表达,我们着力的方向应当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将“本质”以清晰、严谨的语言表达清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