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论证——以2017闵行一模作文为例
(2017-01-07 10:50:20)分类: 考试研究 |
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论证
——以2017闵行一模作文为例
七宝中学
【试题再现】微信,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以其便捷,互动等特点被人们喜爱和追捧。在朋友圈里点“赞”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赞”本为赞美之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对于这种在微信中点“赞”的现象,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当我们阅读完材料,完成对材料的分析后,我们确定了讨论的核心:对微信点赞的看法。我们首先经历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追问与回答”来实现
我们往往会联系自身进行感性认知,追问左侧的三个问题,然后有对这个行为有一个感性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进行追问与回答,丰富对话题的感性认知。
感性认知(追问与回答) |
|
追问 |
回答 |
1.什么是微信的点“赞”? |
这是一个微信配备的功能 |
2.我点过“赞”吗? |
我有点过/没点过,我点赞频率的高低 (是否是点赞狂魔?) |
3.我对哪些朋友圈点过“赞”? |
美食点赞、旅游照片点赞、心灵鸡汤点赞、新闻热点点赞、贴心好友点个赞、没事一路点赞到底等等 |
理性思考(追问与回答) |
|
追问 |
回答 |
1.我对哪些朋友圈会点赞? |
我喜欢的,我向往的;我认同的,我有所共鸣的;给予对方鼓励与赞美;对方希望被点赞的,满足对方的虚荣感等 |
2.我为什么会对这些朋友圈点赞? |
价值观的契合、心灵的归属感、人情的附庸、廉价的社交方式 |
3.我点赞时都出自本心吗? |
出于本心即为真心赞美,违背本心的不得不点“赞”源于人情社交。 |
二、将理性思考落笔为理性论证
我们要将我们的思考落于笔端,则需要合理的结构与严密的论证,即对我们的思考的内容进行分类,调整至合理顺畅的结构。从材料中“‘赞’本为赞美之意,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可看出,材料的重心是后者的更多含义。因此我们在行文的时候需要将重心放置讨论点“赞”除了赞美之意,其他更为丰富的内涵,如认同感与归属感、人情社交、满足虚荣等等。
因此我们的结构安排可以如下
【范例一】
主体段一 |
从点“赞”的赞美之意谈论至鼓励与欣赏的态度 |
赞美的理性提炼 |
主体段二 |
点“赞”背后实际是价值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
“赞美”背后的深层含义 |
主体段三 |
然而,现实社会中的点“赞”沦落为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
点“赞”行为的多重含义 |
点评:这样的结构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最为直接且最为清晰的“分段阐释”。如此,文章结构完整,紧扣材料,且有一定的理性分析与深度。 |
主体段一 |
点“赞”背后的鼓励与欣赏,实际是价值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
“赞美”背后的理性提炼与深层含义分析 |
主体段二 |
现实的功利主义使“赞”沦落为奉承与迎合的工具 |
点“赞”行为的多重含义 |
主体段三 |
我们(我们的社会)需要怎样的点“赞”的心态(风气)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
点“赞”对象的心态分析 |
点评:这样的结构在范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同时在第三个主题段分析点“赞”背后的正确心态问题,贴合材料的现实性。 |
主体段一 |
点“赞”背后的鼓励与欣赏,实际是价值观的契合与情感的共鸣 |
“赞美”背后的理性提炼与深层含义分析 |
主体段二 |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使“赞”沦落为廉价的人情交往工具 |
点“赞”行为的消极意义及成因分析 |
主体段三 |
异化的社交工具下是人们处于扭曲的虚拟环境中与“犬儒”的心态困境 |
点“赞”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与社会原因分析 |
点评: |
段落的写作往往需要经过“分论点设置→论证过程构建→总结”三个步骤。下面结合具体的学生片段进行实例分析来探讨如何理性论证,以理服人。
【片段一】
|
→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点“赞”现象出发,提炼出点“赞”的积极意义。这段正是一个将感性的认知表达为理性思考的范例,纵使片段暴露出学生思维较浅的问题,但如何将自己的思考进行清晰地表达是值得大家学习效仿的。 |
|
→从赞美深挖,进行“赞美”背后的概念分析,即亲密的互动、正能量的传播。此句作为分论点,精准得当。 →从微信的实时的动态角度阐述点“赞”的的积极意义,紧扣微信的特征,论证紧扣分论点 |
|
→将日常微信点“赞”的虚伪性转化为理性思考,即讨好奉承、机械点赞 、违背本初,分论点一句话表达到位 →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对分论点进行解释 →最后一句进行总括性提炼,谈及如此点“赞”的弊端 |
|
→材料的整体感知 →理性分析 →类比论证 →分论点的解释 →原因的分析 →最终弊端 |
|
→理性思考后的理性表达,点“赞”的弊端并对此弊端为何而来进行分析 →原因分析 →深层原因分析 →点“赞”的弊端 |
|
→点“赞”行为背后的对象分析 →点“赞”行为背后的心态问题 →给出建议 |
分论点 |
对感性认知后的理性思考进行提炼,提炼出一句概括到位的语句。语句中涉及的要点可以使:点“赞”的流行的原因、赞美背后的深层概念分析、点“赞”变味的多重含义及分析、点“赞”异化的对象分析等等 |
论证过程 |
论证思路主要涉及对两点,一是对分论点的解释,二是对分论点的进一步分析与论证。以多种论证方式(例证、引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紧扣材料与分论点的关系,谈及点“赞”的背后的心理成因与社会原因。 |
总结 |
与其空洞地重述分论点,不如谈及如此点“赞”会带来的弊端与危害,使论证丰满,论述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