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解读
作者: 裴日芳 (初中语文
广西钦南区初中语文二班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岳阳楼已因这篇绝妙的记文,而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岳阳楼记》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样,永远给人以美好的记忆。让我们一起来解读这篇文章,看看它究竟魅力何在。
一、 文题解读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作本文时,作者贬居邓州,他已经是“迁客”,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否定一般“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被个人得失和外部环境变化所左右的卑微情感,而提出所谓“古仁人”做榜样,这分明是对自己的鞭策,也是对做了迁客的许多朋友包括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
二、 作者解读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时带兵在西北地区打仗,遏制了西夏的侵扰。西夏人说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宝丰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经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由于触动了以吕夷简为代表的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庆历五年(1045)被罢参知政事职务,贬放邓州。《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就是他的朋友滕子京在这个时候请他写的。这以后他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语言简练,风格明健,善写塞上风光,他的文章一般富于政治内容,表现了爱国爱民的政治态度。学过的词有《渔家傲》。
三、
主题解读
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四、结构解读
就本文内容而言,本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述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览物之情”,议论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主要通过着力描写景物来引发议论,突出主题的。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介绍作记的缘由。饮水思源,解文寻根。这个根,就是作者写作之缘由。文中说得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此时的范仲淹,也被贬在邓州作知州,两人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
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劝勉好友滕子京的。
第二部分(2----4):写岳阳楼的不同景色和因不同景色引起的悲喜两种感情。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第五段所谓“古仁人之心”。在范仲淹看来,人的一生无怪乎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以物喜,以已悲”,像那些迁客骚人,因洞庭湖之景或喜(第四段)或悲(第三段)。“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见刘勰《文心雕龙》)故有见“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虎啸猿啼”便生“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有见“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渔歌互答”便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之感。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这种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忧其民,“退”忧其君,唯独不忧“已”!因为,他们的忧与乐已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
第三部分(5):借“古仁人之心”,抒发议论,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超乎常人之情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种似乎过于超脱,类似道佛。而其真正原因是,这种人的心思纯粹在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作者并不赞成这一种,因为“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意思是没有乐的时候,不符合人的感情需求。另一种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种是抛开个人喜乐,把国家和人民的喜忧放在心上,先替百姓解忧,,在百姓得乐以后,自己才得乐。这正是范仲淹极为赞许的。百姓之忧是什么?无非就是不得安居乐业,政不通人不和。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做起来太难了,而滕子京做到了。至少滕子京在做法上,和范仲淹是不谋而合。在当时的情况下,滕子京能实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美好愿望,的确不容易。这也是范仲淹极为赞叹的原因。“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证明了这一点:除了滕子京之外,还有谁和我是同道之人呢?或许当年的大宋朝不止是这么两个人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但是在范仲淹的笔下,我们看到的只有这滕子京一个人。
第四部分(6):写作这篇记的时间。
五、写法解读
1.写景字数不多,却境界宏阔。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写景,仅162个字,却描绘了三幅景象:一是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二是写了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景色;三是写了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细而不腻,粗而不疏,可见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
2.抓住特点,着力描写。作者抓住洞庭湖辽阔多变的特点和岳阳楼居高临下的地势来写。用“霪雨霏霏”来揭示凄凉的景色,以“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来写风浪的畏人;以“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薄暮冥冥”来反映天色的晦暗;以“樯倾楫摧”来显示航行的危险;以“虎啸猿啼”来衬托气氛的凄凉。作者还紧紧地把握住特征性的事物,写了光泽(“上下天光”),颜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动态(“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态(“岸芷汀兰”“静影沉璧”),声音(“渔歌互答”),从洞庭湖湖面的平静、花草的芬芳、月光的皎洁、渔夫的歌声等等,来渲染恬静愉快的气氛。
3.对比互衬,相得益彰。作者写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例如同是写天空和湖面,秋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同是写夜晚,秋为“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春乃“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这样一对比,秋景更萧然,春景更明媚。
4、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本文的叙事用散句,写岳阳楼的壮丽景象有骈有散,描写景物多用骈句,议论有骈有散,使文字读起来具有音乐感、节奏感。本文吸收了赋的特点,四字句如珠走玉盘。文中不少地方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在写洞庭湖景物部分,如“衔远山,吞长江”、“日星隐耀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等。他们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整齐对称;它们内容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又可以互相映衬或对照,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另外文章还使用了押韵的方法如“明”、“惊”、“顷”、“青”,读起来悠扬顺畅,悦耳动听,增强了文章的音律美。
5、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在这篇文章中,写景是为了抒情。本文选择描写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利用愁苦之景,来表现落寞悲伤的感情,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听到的是“虎啸”和“猿鸣”。无不带有愁苦色彩。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冷的画面呈现于读者眼前。为了要写“悲”,就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森凄凉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为了写“喜”,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
6、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文章开头交待写作缘由,记事简明;中间写景分段铺陈,兼有抒情,显得整齐;结尾议论精辟,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这就像是一篇独特的富有韵味的议论文。
所以说《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时代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在为他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岳阳楼记》末尾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孟子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这两句话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