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叠印率与印刷色序的关系
(2013-09-17 09:24:4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包装设计 |
解读叠印率与印刷色序的关系,考虑印刷色序安排的最根本原因是由于油墨遮盖力产生的叠印效果问题。因为印刷色序对叠印色彩产生影响,则印刷色序的合理安排也就可以从分析叠印理论来着手研究,以求得到最好的叠印方式(印刷色序),产生较好的印品效果。所谓叠印是指油墨按顺序一色一色的套印。这是有关油墨以一定的墨量在物理、化学和机械作用下顺利地传递的理论问题。叠印率是描述一种油墨粘附到前一个印刷表面上的能力。叠印率与印刷色序到底有何关系?
一、叠印率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叠印率是描述一种油墨粘附到前一个印刷表面上的能力。在多色印刷中,第一色序油墨的粘附面是纸,但接着再印刷的油墨就不同了,它可能被印到纸张表面上,也可能完全粘附到先印的墨层上,或者是一部分印到纸面上,一部分被印到先印的墨层上。
网点被部分地印刷到纸上。部分印刷到墨层上是多色印刷发生的现象,四色网目调图像的网点有相当比例可能以叠印的模式印刷,暗调区和实地面的色彩总是以叠印为主。叠印状况通常是以百分比描述,一个1O0%的叠印率意味着后印的油墨就像印在纸上一样印在先印的油墨层上。
油墨叠印率通常用下式确定:
叠印率=叠印色密度-第一色色密度/第二色色密度×100%
测量时用第二印刷色的补色滤色片。
应当搞清楚网目调网点组态和印刷色序是怎样影响叠印色正确性的。因为比起印在湿墨层上的情况,后印的油墨更容易粘附到纸上,所以网点的组态对油墨叠印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两种颜色的油墨,只要颠倒一下色序,叠印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就可能是不一样的。然而,关于叠印对呈色的影响工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后印的叠印色的外观带脏,因此,青→品红→黄印刷色序使精确的彩色复制更容易达到。
二、叠印率的测定
从定义上讲,油墨叠印指的是与直接印在承印材料上的墨量比,第二印的油墨转移到前次印刷油墨上的量,这种量可以用百分比值来表示。
油墨叠印可通过测量墨量和测定彩色密度的方法进行考察。测量墨量的方法只能在印刷实验室的试验仪器上测定,要求称出所转移的油墨重量,而这需要试验仪器和可剥离的印版。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被印刷实践接受。
用测定彩色密度的方法考察油墨叠印,印刷者只要借助一台密度计便可测量。
从理论上说,油墨曾印的值可能也0到100%之间。当然在批量印刷中有时叠印所能达到的油墨叠印值甚至超过100%的上限值。油墨叠印100%指的是:印在油墨1上的油墨2具有与直接印在纸上相同的彩色密度。
双色叠印时,油墨叠印的密度测定是以与彩色密度保持理想加色状态为基础的,但这只能是近似的。此外,油墨层的光泽也经常有差异,这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彩色密度。在彩色密度较低时密度计的读数精度也有一定局限性。
由于种种原因,双色叠印时不能实现彩色密度的加法规则。因此用密度计测定的油墨叠印值不可能是绝对值,以至于不同厂商的油墨产品以及印在不同纸张上的油墨,原则上不可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批印件中,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油墨-纸张-印刷系统的条件下观察并完善油墨叠印,其密度测定对印刷者才是有益的。
用密度计测定油墨叠印局限于由两个彩色油墨重叠产生的第一级混合色。由于黑色油墨在全部光谱范围内有较强的光吸收,必须将其排除在外。同时与用黑墨进行重叠印刷一样,用第三个彩色油墨重叠印刷形成第二级混合色时是无法测定的。
在采取正式印刷时,一般所接受的黑(BK)一青(c)一品红(M)一黄(Y)色序,可用密度计测定三种油墨叠印值:
品红与青(M/C)
黄与青(Y/C)
黄与品红(Y/M)
测定各油墨叠印值需要三个彩色密度:两个单色密度和一个双色重叠印刷密度。
双色叠印时,油墨叠印的密度测定是以与彩色密度保持理想加色状态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双色叠印时不能实现彩色密度的加法规则。所以说,这只能是近似的。此外,油墨层的光泽也经常有差异,这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彩色密度。在彩色密度较低时密度计的读数精度也有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用密度计测定的油墨叠印值不可能是绝对值,以至于不同厂商的油墨产品以及印在不同纸张上的油墨,原则上不可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批印件中,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油墨—纸张—印刷系统的条件下观察并完善油墨叠印,其密度测定对印刷者才是有益的。
两个彩色油墨的叠印与着墨和网点调值增大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光学作用的参数,它共同决定印刷图像质量,特别是色彩还原。不过印刷者必须认识这个事实,密度计测定的油墨叠印与彩色密度本身一样,很少直接反映印刷品的色彩质量。因为色彩或更确切地说颜色是一种视觉感受,它是以物理、生理、心理学的规律为基础,用纯物理性的测量方法是不足以测定这种规律性的。
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印刷者必须先得到一张经目视鉴定的参照印张,以后借此用比较法控制正式印刷。在该参照样张上有提供相应额定值用来控制着墨、网点调值增大和油墨叠印的控制条,以后用密度计按约定的公差范围进行测定,再通过比较法来控制正式印刷。只有在这些前提下用密度测量控制印刷质量,作为对视觉控制的补充,才是有意义的。
三、叠印的理论基础——气泡学说理论
所谓叠印,是指油墨按顺序一色一色的套印。这是有关油墨以一定的墨量在物理、化学和机械作用下顺利地传递的理论问题。
当墨膜传递到纸张上时,我们假定:
1.在承受压力的瞬间,油墨颜料中的一部分连结料从颜料中分离出来,被纸张的多孔性表面吸收,吸收的结果,颜料密集在纸张表面,颜料颗粒与纸张表面的距离接近。
2.颜料表面由于气泡的原因,容易促成泡核的发生。
上述两点假定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因而是成立的。颜料的密度越大,气泡核就越多。由于连结料渗透到纸张内部,故纸张表面便密集了许多颜色粒子,因此,气泡发生的位置就接近纸张表面,而远离橡皮布表面。
墨膜中产生气泡后,在机械剪切应力和油墨拉力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使气泡成长扩大,成为纤维状墨丝,进而墨丝断裂后,墨膜分离,从而完成油墨传递。
在气泡成长扩大的过程中,气泡成长扩大的方向在橡皮布与纸张之间究竟向哪个方向生长,是向纸张方向还是向橡皮布方向生长呢?那当然是向着橡皮布方向生长扩大。因为,包围颜料的连结料,渗透到纸张内部,颜料密集在纸张表面,靠纸张方面的颜料密度大、粘度高,而靠橡皮布方向的颜料密度小、粘度小。气泡生长扩大的方向自然就会向着颜料密度小、粘度小的橡皮布方向生长扩大。
当颜料颗粒与连结料不能很好地湿润时,颜料与连结料的亲和力就低,其墨丝就短,传递到纸张上的墨量就少。
印刷速度增加时,因连结料与纸张无充分时间接触,故传递到纸张上的墨量就少。这就是解释油墨传递量的著名的气泡学说。
可根据气泡学说来对油墨叠印作如下说明,左图为墨膜叠印示意图。
根据气泡学说,墨膜在分裂之前,油墨内首先产生气泡,尔后逐渐生成扩大,最后,终于拉成墨丝而切断。图二表示印上墨膜1之后,再印上墨膜2,即在墨膜1上叠印墨膜2的情况。在印刷压力的作用下,先是墨膜2与墨膜1接触粘着,成为一体的墨膜,而后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拉丝、切断,最后墨膜分裂。拉丝是由于墨膜内的气泡核逐渐生长扩大造成的,如果两个墨膜的条件都一样,则气泡发生的概率,对墨膜1和墨膜2来说是相同的。
这时如果在墨膜2中间分裂,则墨膜2有一半的厚度叠印在墨膜1上,我们说这时的叠印情况是好的。如果在墨膜1上分裂,则油墨被橡皮布带走,我们说这时的叠印情况不好。根据气泡学说,墨膜在分裂之前,油墨内首先产生气泡,尔后逐渐生成扩大,最后,终于拉成墨丝而切断。如果油墨的组成相同,则墨层越厚,小气泡产生的可能性越大。当墨膜1薄而墨膜2厚时,则气泡产生的概率,墨膜2比墨膜1大,墨膜2容易分裂,故墨层厚的墨膜2容易叠印在墨膜1上。
一、叠印率对印刷色彩的影响
叠印率是描述一种油墨粘附到前一个印刷表面上的能力。在多色印刷中,第一色序油墨的粘附面是纸,但接着再印刷的油墨就不同了,它可能被印到纸张表面上,也可能完全粘附到先印的墨层上,或者是一部分印到纸面上,一部分被印到先印的墨层上。
网点被部分地印刷到纸上。部分印刷到墨层上是多色印刷发生的现象,四色网目调图像的网点有相当比例可能以叠印的模式印刷,暗调区和实地面的色彩总是以叠印为主。叠印状况通常是以百分比描述,一个1O0%的叠印率意味着后印的油墨就像印在纸上一样印在先印的油墨层上。
油墨叠印率通常用下式确定:
叠印率=叠印色密度-第一色色密度/第二色色密度×100%
测量时用第二印刷色的补色滤色片。
应当搞清楚网目调网点组态和印刷色序是怎样影响叠印色正确性的。因为比起印在湿墨层上的情况,后印的油墨更容易粘附到纸上,所以网点的组态对油墨叠印起决定性的影响。同样两种颜色的油墨,只要颠倒一下色序,叠印色的色相、明度、饱和度就可能是不一样的。然而,关于叠印对呈色的影响工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后印的叠印色的外观带脏,因此,青→品红→黄印刷色序使精确的彩色复制更容易达到。
二、叠印率的测定
从定义上讲,油墨叠印指的是与直接印在承印材料上的墨量比,第二印的油墨转移到前次印刷油墨上的量,这种量可以用百分比值来表示。
油墨叠印可通过测量墨量和测定彩色密度的方法进行考察。测量墨量的方法只能在印刷实验室的试验仪器上测定,要求称出所转移的油墨重量,而这需要试验仪器和可剥离的印版。因此这种方法不能被印刷实践接受。
用测定彩色密度的方法考察油墨叠印,印刷者只要借助一台密度计便可测量。
从理论上说,油墨曾印的值可能也0到100%之间。当然在批量印刷中有时叠印所能达到的油墨叠印值甚至超过100%的上限值。油墨叠印100%指的是:印在油墨1上的油墨2具有与直接印在纸上相同的彩色密度。
双色叠印时,油墨叠印的密度测定是以与彩色密度保持理想加色状态为基础的,但这只能是近似的。此外,油墨层的光泽也经常有差异,这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彩色密度。在彩色密度较低时密度计的读数精度也有一定局限性。
由于种种原因,双色叠印时不能实现彩色密度的加法规则。因此用密度计测定的油墨叠印值不可能是绝对值,以至于不同厂商的油墨产品以及印在不同纸张上的油墨,原则上不可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批印件中,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油墨-纸张-印刷系统的条件下观察并完善油墨叠印,其密度测定对印刷者才是有益的。
用密度计测定油墨叠印局限于由两个彩色油墨重叠产生的第一级混合色。由于黑色油墨在全部光谱范围内有较强的光吸收,必须将其排除在外。同时与用黑墨进行重叠印刷一样,用第三个彩色油墨重叠印刷形成第二级混合色时是无法测定的。
在采取正式印刷时,一般所接受的黑(BK)一青(c)一品红(M)一黄(Y)色序,可用密度计测定三种油墨叠印值:
品红与青(M/C)
黄与青(Y/C)
黄与品红(Y/M)
测定各油墨叠印值需要三个彩色密度:两个单色密度和一个双色重叠印刷密度。
双色叠印时,油墨叠印的密度测定是以与彩色密度保持理想加色状态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双色叠印时不能实现彩色密度的加法规则。所以说,这只能是近似的。此外,油墨层的光泽也经常有差异,这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彩色密度。在彩色密度较低时密度计的读数精度也有一定局限性。
综上所述,用密度计测定的油墨叠印值不可能是绝对值,以至于不同厂商的油墨产品以及印在不同纸张上的油墨,原则上不可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批印件中,也就是说在给定的油墨—纸张—印刷系统的条件下观察并完善油墨叠印,其密度测定对印刷者才是有益的。
两个彩色油墨的叠印与着墨和网点调值增大一样,也是一个重要的有光学作用的参数,它共同决定印刷图像质量,特别是色彩还原。不过印刷者必须认识这个事实,密度计测定的油墨叠印与彩色密度本身一样,很少直接反映印刷品的色彩质量。因为色彩或更确切地说颜色是一种视觉感受,它是以物理、生理、心理学的规律为基础,用纯物理性的测量方法是不足以测定这种规律性的。
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印刷者必须先得到一张经目视鉴定的参照印张,以后借此用比较法控制正式印刷。在该参照样张上有提供相应额定值用来控制着墨、网点调值增大和油墨叠印的控制条,以后用密度计按约定的公差范围进行测定,再通过比较法来控制正式印刷。只有在这些前提下用密度测量控制印刷质量,作为对视觉控制的补充,才是有意义的。
三、叠印的理论基础——气泡学说理论
所谓叠印,是指油墨按顺序一色一色的套印。这是有关油墨以一定的墨量在物理、化学和机械作用下顺利地传递的理论问题。
当墨膜传递到纸张上时,我们假定:
1.在承受压力的瞬间,油墨颜料中的一部分连结料从颜料中分离出来,被纸张的多孔性表面吸收,吸收的结果,颜料密集在纸张表面,颜料颗粒与纸张表面的距离接近。
2.颜料表面由于气泡的原因,容易促成泡核的发生。
上述两点假定是与实际情况相符的,因而是成立的。颜料的密度越大,气泡核就越多。由于连结料渗透到纸张内部,故纸张表面便密集了许多颜色粒子,因此,气泡发生的位置就接近纸张表面,而远离橡皮布表面。
墨膜中产生气泡后,在机械剪切应力和油墨拉力等的共同作用下,逐渐使气泡成长扩大,成为纤维状墨丝,进而墨丝断裂后,墨膜分离,从而完成油墨传递。
在气泡成长扩大的过程中,气泡成长扩大的方向在橡皮布与纸张之间究竟向哪个方向生长,是向纸张方向还是向橡皮布方向生长呢?那当然是向着橡皮布方向生长扩大。因为,包围颜料的连结料,渗透到纸张内部,颜料密集在纸张表面,靠纸张方面的颜料密度大、粘度高,而靠橡皮布方向的颜料密度小、粘度小。气泡生长扩大的方向自然就会向着颜料密度小、粘度小的橡皮布方向生长扩大。
当颜料颗粒与连结料不能很好地湿润时,颜料与连结料的亲和力就低,其墨丝就短,传递到纸张上的墨量就少。
印刷速度增加时,因连结料与纸张无充分时间接触,故传递到纸张上的墨量就少。这就是解释油墨传递量的著名的气泡学说。
可根据气泡学说来对油墨叠印作如下说明,左图为墨膜叠印示意图。
根据气泡学说,墨膜在分裂之前,油墨内首先产生气泡,尔后逐渐生成扩大,最后,终于拉成墨丝而切断。图二表示印上墨膜1之后,再印上墨膜2,即在墨膜1上叠印墨膜2的情况。在印刷压力的作用下,先是墨膜2与墨膜1接触粘着,成为一体的墨膜,而后在剪切应力的作用下,拉丝、切断,最后墨膜分裂。拉丝是由于墨膜内的气泡核逐渐生长扩大造成的,如果两个墨膜的条件都一样,则气泡发生的概率,对墨膜1和墨膜2来说是相同的。
这时如果在墨膜2中间分裂,则墨膜2有一半的厚度叠印在墨膜1上,我们说这时的叠印情况是好的。如果在墨膜1上分裂,则油墨被橡皮布带走,我们说这时的叠印情况不好。根据气泡学说,墨膜在分裂之前,油墨内首先产生气泡,尔后逐渐生成扩大,最后,终于拉成墨丝而切断。如果油墨的组成相同,则墨层越厚,小气泡产生的可能性越大。当墨膜1薄而墨膜2厚时,则气泡产生的概率,墨膜2比墨膜1大,墨膜2容易分裂,故墨层厚的墨膜2容易叠印在墨膜1上。
前一篇:浅述:印后包装工艺的四次变革
后一篇:浅谈设计制作彩页印刷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