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作品大多无收藏价值
(2016-05-05 17:12:54)
标签:
瞻山庐画廊 |
分类: 书画学习转载 |
现在一些所谓搞书画的人,通过不知羞耻的自我炒作和一些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推波助澜,把自己妆扮成举世无双的“艺术家”,老子天下第一,过分夸大自身的艺术价值,引诱他人化高价收藏自己的作品,忽悠广大民众,以饱自己私囊,对社会正常秩序和人们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就收藏当代书画作品事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对投资于当代书画作品的人有一点参考作用。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战乱频繁和帝王们残酷的家天下统治,无论在乱世或盛世,即使是有权有势的官僚阶层或有钱有闲的士大夫阶层,他们及其家人的生活也是无法保障的,封建社会也无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危机和变数。收藏金银珠宝或古玩字画,纯粹是为了把玩或应变,既有人们喜爱艺术的成份在内,也是对统治者和整个社会失去信心的一种表现,并不存在投资动机,因为讲究心灵与道德完美的孔孟之道中并无投资学说,而且圣人们认为逐利行为是可耻的,所以古人普遍也缺乏投资理念。
当然,有人收藏古玩字画是因为兴趣爱好或为了学习借鉴,也有人在战乱年代为抢救民族文化并使文物瑰宝不外流而进行的收藏是为了捐献给国家,如“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先生,并将倾家荡产收来的隋展子虔的《游春图》、西晋陆机的《平复帖》等所有收藏文物全部捐赠给了国家,即使晚年穷困潦倒,也毫无怨言。象张伯驹先生那样的收藏者,是值得我们景仰的。
在现代社会中,将收藏诠释成投资理念,或许有一定的合理内涵。但是,将极个别的拣漏现象无限地扩大,利用社会普遍存在的发财梦想唆使他人投资于古玩字画市场,鼓动全民搞收藏,是少数人的险恶用心,有“卖拐”的嫌疑。从各地的古玩字画市场来看,无不充斥着伪劣产品,连高仿品也难得一见。但是,一些城市的古玩旧货店却接二连三地开张,可见这些伪劣产品有相当大的市场。当然,腰缠万贯的财主们是不屑光顾这类市场的,流连此处的大多是平头百姓,化含辛茹苦的血汗钱,买一文不值的伪劣货,自己想发收藏财,却让玩弄收藏理念的人发了自己的财。
收藏是需要文化底蕴的,它涉及到历史、考古、宗教、艺术、文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凭着一知半解的知识和渴望拣漏的梦想搞收藏,无疑是羊入虎口,血本无归。可以说,缺乏丰富知识的人投资于古玩字画,是一种风险极大的投资。
当前投资与生钱的渠道层出不穷,并非只有期望古玩字画升值或渴望天上掉馅饼(拣漏)的唯一渠道。“盛世藏古玩字画”,现在的盛世不同与封建制度下的盛世,现在的盛世,我们为什么要藏?究竟要藏些什么?藏了是不是有用?藏的东西是不是真的会升值?值得大家考虑。
言归正传,还是来谈一谈当代书画家及其作品的问题。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没有一些官员们的爱好,书画市场也不会如此繁荣。一些从事书画业已有一定名气的朋友告诉我,每逢过节或过年前他们的生意特别好,画都来不及画,虽然这些画家的画要开价数千甚至数万一平方尺,但是来买画的人却不讨价还价。这些画大多是用来送礼的,受礼的当然是一些政府官员了。
我们在拍卖会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同一书画家的作品,象傅抱石、李可染这样大家的作品,价格也会相差很大,甚至相差几倍或几十倍都属正常。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含量不一样。作为大家,笔墨技巧和章法构图无疑是老练精到的,差别不会太大。但每一幅作品,由于创作激情和艺术思想体现的有无大小,它的价值就会有天壤之别了。激情是艺术的灵魂。没有激情,灵感不会降临,也谈不上什么创作冲动了。如傅抱石,在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画《江山如此多娇》时,由于久久没有激情,迟迟难以动笔。周恩来总理闻询后,特批给他每天两瓶茅台酒﹙其时酒要凭票),以激起他的创作热情。再如王羲之,兰亭雅聚之时,乘著酒兴,激情飞扬,挥毫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叙》,第二天酒醒后,对其中个别字不甚满意,先后重写了十多遍,但激情已逝,总体效果都不如第一张,只得怏怏作罢。因此,一个一流的艺术家创作一生,也无几张真正的艺术精品,更毋论不入流的一些所谓地方名家了。
激情与灵感是以文化储备为基础的,没有文化底蕴的人,对事物的感受就不可能热情洋溢或细致入微,也就不可能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オ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的创作冲动。如果仅仅靠勤学苦练笔墨技巧,而不充实自己的文化道德修养;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作品中间,不能调动起观者的思想情绪,所有的作品也只能是技术作品,是算不上艺术作品的。
一些所谓的画家,由于没有文化底蕴,只是掌握了一些技巧或绘画元素,所有的画作就象搭节木或在玩变形金刚,尽管形态有一些变化,但变来变去,总是那几个元素,看他一百幅画,等于看了一幅画,更不要说有什么文化内涵或艺术思想了。我在《中国当代无书家》一文中对现代所谓的书家也有以下的评述:“纵观天下名帖,里面的诗词文章大多数是书家自己的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孙过庭的《书谱》、怀素的《自叙帖》、杨凝式的《韭花帖》、苏东坡的《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米芾的《蜀素帖》等。历来的书家,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诗词歌赋,无一不精。而现在所谓的书家,往往是胸无点墨,写来写去都是前人的句子,搜尽枯肠也屙不出半点屎(诗)来,硬是挤出一点,想冒充风雅,也都是贻笑大方的东西。自己的书法作品,写的都是他人之句,这能称之谓‘家’吗?充其量是掌握了一点技能的匠人而已,是熟练工,和木匠、铁匠、泥水匠是没有区别的。犹如工厂里的工人师傅,技术再好,但做的东西是别人设计的,他只能是技师,而不能是工程师。”因此,仅仅玩弄笔墨技巧的作品是技术作品,只配补壁,是毫无收藏价值的。
我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经过五千年的积淀,其文化的深度和广度,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但是,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中任何一个门类,不要说儒学、道学、佛学、医学了,就是一些小的学问门类,如书画、诗词、文字、音韵、训诂等,也足以让人穷毕生精力仅能窥其门径而已。现在把餐饮、武术、京剧等作为文化项目与国外交流,其实那些东西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是中华文化的皮毛,并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从国家安全战略的层面来讲,输入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知识,壮大我国的国力,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把我国的文化思想进行输出,让其它国家和民族增加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影响其它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我心目中,文化输出者的地位要比文化输入者的地位高得多,如辜鸿铭比严复高,林语堂比胡适高。特别是辜鸿铭,用维多利亚时代的典雅语言翻译了《论语》,使整个欧洲的知识界为之倾倒,对西方人了解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上世纪初来华的西人,无不以见到辜鸿铭为荣,即使挨到他的一通臭骂,亦欣然也。这和当时的执政者见“洋大人”皆战战竞竞的状况,形成一个极其有趣的鲜明对照。
中西艺术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国书画艺术讲究诗、书、画、金石有机的统一,画的主题思想常常通过题诗或题跋来反映,这和西洋风景画有本质的不同。“中西合璧”在绘画界喊了几十年,也有一些有意义的实践,但是,“合”到现在还是在探索阶段,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根本不可能解决,实际上也没有必要解决。中国艺术有中国艺术的特色,越有民族性,就越有国际性。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才会开出炫耀世界的艺术之花。
现在很多绘画作品,已无中国画特有的意境、神韵了,已沦落为西洋的风景画了。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太过深奥的缘故,很多书画家们不仅缺乏传统文化的基础,而且也不肯下点功夫去学习,只想著炒作自己,收获金钱。环顾大江南北之画作,画面皆是千篇一律的封闭型满构图,显得压抑沉闷,空灵、高远而有深邃意境的作品已不复可求,落款也大多是穷款了,反映出这些所谓艺术家们的浅薄和无奈。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他们标榜自己的画是“画家画”,有别于“文人画”;他们吹嘘自己的字是“书家字”,有别于“学者字”。在他们眼里看来,青藤、八大只能算文人,是算不上画家的;颜真卿、苏东坡只能算学者,是算不上书家的,而他们オ是真正的画家和书家。
随著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加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文化正在逐步走向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重视和喜爱。随著人民生活水平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现在的一些书画作品由于文化含量的低下,迟早要走下所谓艺术的神坛。可以相信,传统文化一旦焕发出新的活力,现在的一些书画作品就要被人们所鄙视。因此,从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当代书画作品大多无收藏价值!
(根据在北京某收藏沙龙聚会时的讲话录音略加整理)
我虽然略有收藏,但也有点赞同你的观点.一位艺术家如果很会考虑经济利益了,那么他的艺术生命就将终结.一位艺术家的最大的追求应该在艺术的最高境界.当然作为收藏也是考验你的眼光!
能得到前辈的支持,充分说明这篇文章的感染力。
锦瑟:
我不懂收藏,只是潜意识里总感觉经过岁月的检验和无数人评价后,去芜存菁留下的作品才能够有收藏的价值,当然那就是后知后觉了,肯定不能取得投机的丰厚利润。可是有多少人有这个慧眼能看到十几二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呢?
你说的很有道理,这个有点像炒股:)
还是需要观察力和胆魄的。
我不懂收藏,只是潜意识里总感觉经过岁月的检验和无数人评价后,去芜存菁留下的作品才能够有收藏的价值,当然那就是后知后觉了,肯定不能取得投机的丰厚利润。可是有多少人有这个慧眼能看到十几二十年甚至数百年后呢?
来源:百家争鸣2008年07月30日
-----------------------------------
书画家最终还要靠作品说话
---------------------------------------------------------------
前一篇:书画家等级划分条件及标准
后一篇:黄叶村《揽胜图》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