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北三小巧思课堂”暨团队研磨展示活动

瓯北三小“巧思课堂”暨团队研磨展示活动
安排表
参加对象 |
瓯北三小、西源小学语文教师 |
||
活动地点 |
|
||
时 |
内 |
主讲人 |
|
5月11日 |
13:40-14:20
|
《小虾》第一课时 |
林了了 |
14:30-14:50 |
磨课展示
|
陈显芬
|
|
14:50-15:50 |
评课 |
徐珍 与会教师 |
永嘉县瓯北第三小学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项目名称 |
专题培训 |
项目负责人 |
陈娇锦 |
|
活动时间 |
2021.5.11 |
活动地点 |
录播室 |
|
活动主题 |
瓯北三小“巧思课堂”暨团队研磨展示活动 |
主 讲 人 |
林了了、陈显芬、徐珍等 |
|
参加对象 |
瓯北三小、西源小学语文教师 |
申请学时 |
2学分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为了全面推进思维课堂的开展,推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2021年5月11日下午,瓯北三小举行了“巧思课堂”暨语文团队研磨展示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是继我校创建思维课堂后的又一次课堂实践,也是和西源小学互联网+的又一次联谊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由学校大组长叶菁芬老师主持,林了了老师在活动中展示团队研磨课《小虾》,陈显芬老师和大家分享团队磨课经历,徐珍老师对研磨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活动结束后,听课老师还在微信群里进行线上评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收获。 课堂的芬芳在一次次研讨中,香远益清。本次活动,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智慧共享的平台,让大家在思考实践中锤炼,在团队研磨中共成长。今后,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深入推进思维课堂研究工作,向更美更幸福的语文教学靠近! |
|||
过程确认 |
|
说明:活动一周内,校本培训职能部门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聚焦巧思课堂,共思共研共成长
陈智文
五月,携一缕浅夏的芬芳款款而来。
为了全面推进思维课堂的开展,推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2021年5月11日下午,瓯北三小举行了“巧思课堂”暨语文团队研磨展示活动。本次教研活动,是继我校创建思维课堂后的又一次课堂实践,也是和西源小学互联网+的又一次联谊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由学校大组长叶菁芬老师主持,林了了老师在活动中展示团队研磨课《小虾》,陈显芬老师和大家分享团队磨课经历,徐珍老师对研磨课进行了精彩点评。
首先,两校全体语文老师观摩了林了了老师的研磨展示课《小虾》。本节课,林老师巧设四个学习活动,紧紧围绕着“巧”字展开,展现“巧思”课堂的魅力。活动一借助学习单,挑战字词,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巧梳理”;活动二通过 “独学——合学——展学”的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小虾的有趣,感受叠词的妙用,让学生“巧学习”;活动三运用习得的方法迁移练笔,让学生放飞思维“巧表达”,精选叠词“巧运用”;活动四设计写话练习,学习围绕关键语句把观察到的小动物写具体,让学生将课内习得向课外辐射,进行“巧延伸”。教学中,林老师以学为主,以生为本,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激发思维动机,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落实“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实现以学定教,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走向深度学习。整堂课让人回味无穷!
精彩的课堂展示后,陈显芬老师代表三年级语文组介绍了团队磨课历程。一堂好课的呈现,离不开一个团队的打磨。为了研磨这一课,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共进行了“三次备课,三轮打磨”,在反复的“上课-观课-评课-议课-反思-总结”的步骤中有序开展活动。通过这次磨课经历,大家深深体会到了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同事交流的过程,是教法学法的优化选择的过程,更是我们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在磨课过程中,大家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随后,徐珍老师对林了了老师的研磨课进行了评课。徐老师从“巧”教中的“融”、“巧”教中的“理”以及“巧”教中的“用”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精准的点评。她认为林老师的课教学“深意”聚在巧妙的教学环节中,将课堂中文本、教材、教师、学生四个要素融会贯通,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运用提问,触发学生的思维,将语言指向实践运用,以读促写,将习得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引领学生走向了文本语言的深处,思维的深处,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教学之境。
活动结束后,听课老师还在微信群里进行线上评课,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见解和收获。
课堂的芬芳在一次次研讨中,香远益清。本次活动,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智慧共享的平台,让大家在思考实践中锤炼,在团队研磨中共成长。今后,我们将继续携手前行,深入推进思维课堂研究工作,向更美更幸福的语文教学靠近!
“巧”教有深意
林老师的教学“深意”聚在巧妙的教学环节中,在看似闲庭信步的“巧”教中,学生走向了文本语言的深处,思维的深处。林老师指导学生将精读课文中积累到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在基本掌握了“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之后,感受作者细致性表达的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
一、“巧”教中的“融”
林老师的四个教学环节看似随意,实则匠心,无论是导入,还是推进和结课,整个教学浑然一体,彰显了一个“融”字,巧妙的教学环节有机融合,自然顺畅。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教学环节只有在整个系统中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课堂上,林老师主要引导学生自觉、准确地把在本单元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运用到本课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课文内容梳理环节中,林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花钟》《燕子》,梳理总结“利用关键词句概括大意”的方法,加深对关键词句在段前、段中、段尾,不同位置的摘句摘词概括法的认知。导得细致,自然学得充分。通过操练和巩固,真正形成让语文要素有教的经历、学的过程、用的情境,让“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要素自然落地。林老师在在课堂上练习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用细致生动的语句来记录观察到的事物。
二、“巧”教中的“理”
正因为这一“融”字,林老师的课堂中文本、教材、教师、学生四个要素融会贯通,表面看似不着痕迹,其实背后是深层的“理据”。教师的课堂语言往往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意图,我们可以从思维的角度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语言进行考察,前后勾连,理解执教者的教学意图,发现其背后的教学“理据”。
1.字理识字
汉字是表意性文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方块字,汉字本身所具备的造字理据是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末”字的教学就是将汉字的构字理据融入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扎实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解析文字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识字兴趣,培养其文化素养。
2.运用提问,触发思维
比如,“根据作者的外形描写,你们能不能判断,哪幅是才长大的?哪幅是千年虾?”这样的提问更有趣味,更能吸引学生走进文本。“那这些小虾到底有趣在哪些地方呢?”学生的关注点就从整篇课文转向了最为核心的第三自然段。学生在这一任务的驱动下,与文本对话,又通过师生对话。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3.反复出现的“读”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张先生的意思是,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充分触摸语言,亲近语言,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林老师带着学生自由读、默读、感悟后读、师生合作读,以此指引阅读路径,达成阅读目标。形式多样的“读”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语言、亲近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意蕴。
在“读”上,林老师是舍得花时间的,学生的收获也是最大的。“读”得有“理”。
三、“巧”教中的“用”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也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十分强调语言与思维协同发展,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切实落实这两个目标,或许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如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林老师指导学生从语段中的关键性词语来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在细读中很多学生发现,作者是先写一句中心句、关键句,然后再写小虾不同的类群在干什么,最后再重点描写生气的小虾……你能学着作者这样,用上一(
《小虾》作为一篇典型的略读课文,林老师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聚焦且深入地展开教学,形成“一厘米宽,一公里深”的教学之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基。
陈显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这次三校的语文教学联谊活动由我们三小三年级语文教研组的成员来参与授课以及磨课。说是磨课,还不如说是一场近距离向林老师学习的深刻体验;跟林老师同个办公室十几年,林老师给我的帮助和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不管在教学上还是在处理家校沟通上,她总是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与见解,在我们心里:林老师就是一个百宝智囊箱,在工作中碰到的一切困惑与不解,只要问她,她总有周到的解决方案!
今天林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小虾》是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我想林老师这种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大家通过这一堂课就能略知一二了!
近两个星期,为了研磨这一课,林老师和本组老师共进行了“三次备课,三轮打磨”,我们教研组的每个成员积极参与,
在第一次备课中,林老师设计了四个板块的教学。板块一:巧导题。板块二:巧梳理。板块三:巧研读。板块四:巧运用。第一次试教过程中,林老师抓住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通过阅读,发现关键语句在段落的不同位置,在自读自悟、交流评价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发现小虾的变化,积累语言的同时,也能体会观察的乐趣。最后环节选择《翠鸟》和《小虾》中的片段进行对比阅读,通过阅读、比较发现动静结合描写的妙处和作者仔细观察的品质。
课后,我们教研组的各个成员各抒己见,点明了林老师课中的闪光点,也提出了教学节奏要调整要精简,阅读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提出毕竟是略读课文所以最后预留的作业可以不要等等。
林老师对这次试教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反思和自我修改,采纳了组内老师的想法,并将其内化,仔细修改了教学设计后,进行了第二次的试教。这次试教我们特意邀请了我们陈娇锦副校长、语文教研组大组长陈智文老师以及对教材总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吴约丽老师前来听课指导。这次试教中,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林老师的课堂时间紧凑了,通过文本教学,这一堂课的目标更加落实到位了,不仅将小虾的有趣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听完课学校的三位老师也深深肯定了林老师的课堂,当然也各自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1.因为在三年级上册我们就已经多次接触过围绕一句话将课文内容写具体这样的总分段式的片段学习,孩子们脑海中也是有印象的,为了更加突显语文要素,大家提议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之前,可以先链接旧知,激发孩子们已有的知识体系,这样子就为这节课围绕关键句学习小虾的有趣提供一个很好的铺垫,孩子们学习起来也更加的得心应手。然后当老师抛出问题让孩子去划关键句的时候,孩子们也不会突然找不到方向了。
2.为了让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让教学内容更贴切文本,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更加落实,大家提议将《翠鸟》和《小虾》对比阅读这一板块改成小练笔,运用文本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叠词运用的训练,习得把动作写具体的要领,最后加一个关键句来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从找关键句入手,再深入文本,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从概括到具体;运用环节,又从具体的语言运用到语言概括。将语言的习得和思维的训练从两个不同角度得到了提升。
3.强调从整体理解课文,既不脱离课文又不局限于课文,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将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空间占有权,时间支配权还给学生,对此大家一致认为:在朗读指导的时候,老师无需用划节拍的方式来辅助学生,可以直接利用手势,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边读边演,给予学生更多空间来自主理解和拓展课文。
在此,我们十分感谢三位特邀嘉宾给我们这一次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基础上,林老师又重新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第三轮打磨。这段时间,我的眼前总是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深夜的灯光下,林老师戴着眼镜,面对着教案,修改再修改的情景。
今天的展示课整个教学过程给我带来又是震撼与收获:原来对字词的理解可以这么处理,原来枯燥无味的文字还可以让小动物跃然纸上,原来学生的思维可以在有趣的读写中得到激发!听林老师上课,总像是在邂逅一场课堂盛宴。
通过这次磨课经历,我深深体会到了磨课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与同事交流的过程,是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是教法学法的优化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磨课不仅磨出了教学的智慧,更磨出了老师之间更加真挚而亲密的情感。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