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组集体备课《地球的卫星——月球》

分类: B1(c3)教研组活动 |


设计者姓名 |
|
||
课题 |
《地球的卫星——月球》 |
课时 |
第 1课时 |
教材与 学情分析 |
教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在茫茫宇宙无数天体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月球——地球的卫星,离地球最近,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对地球影响最显著,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星球,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探究天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对我国空间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
||
目标与 重难点 |
教学目标
|
||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
||
过程设计 |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
||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
作业设计: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
|
||
教学反思 |
整堂课学生的兴致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在前半段,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多,而后面的知识了解就比较欠缺了,当然有了前面的引导,后半段学生的交流也是比较的踊跃,尤其是在讲到中国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更是高涨。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清晰的把握人类对于外太空认识的基本脉络。并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情节。
|